“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构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32页 |
第一章 “依经立义”的内涵与渊源 | 第32-59页 |
第一节 “依经立义”的思想基础 | 第33-39页 |
第二节 “依经立义”的内涵 | 第39-47页 |
第三节 “依经立义”的演变 | 第47-54页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论“依经立义”举隅 | 第54-59页 |
第二章 《文心》“依经立义”概述 | 第59-89页 |
第一节 《文心》理论体系及其成因 | 第59-68页 |
第二节 从征引五经看“依经立义” | 第68-71页 |
第三节 刘勰对“依经立义”之体认 | 第71-74页 |
第四节 “依经立义”的原因及影响 | 第74-85页 |
第五节 “依经立义”与兼采百家 | 第85-89页 |
第三章 “依经立义”与《文心》的思维模式 | 第89-104页 |
第一节 整体性思维 | 第89-95页 |
第二节 折衷性思维 | 第95-99页 |
第三节 溯源性思维 | 第99-104页 |
第四章 遍见于《文心》的“依经立义”因素 | 第104-128页 |
第一节 《序志》中的“依经立义” | 第104-108页 |
第二节 “文之枢纽”中的“依经立义” | 第108-111页 |
第三节 “论文叙笔”中的“依经立义” | 第111-122页 |
第四节 “剖情析采”中的“依经立义” | 第122-128页 |
第五章 “宗经六义”:“依经立义”的集中体现 | 第128-139页 |
第一节 “宗经六义”概说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宗经六义”乃“依经”而“立义” | 第129-136页 |
第三节 “宗经六义”在全书中的理论呼应 | 第136-139页 |
第六章 《文心》核心文论对儒经的依立 | 第139-175页 |
第一节 原道论 | 第139-145页 |
第二节 奇正论 | 第145-149页 |
第三节 文体论 | 第149-153页 |
第四节 风骨论 | 第153-158页 |
第五节 通变论 | 第158-163页 |
第六节 文质观 | 第163-166页 |
第七节 和谐观 | 第166-175页 |
第七章 《文心》一般文论对儒经的依立 | 第175-191页 |
第一节 功利教化 | 第175-178页 |
第二节 比兴美刺 | 第178-181页 |
第三节 修辞立诚 | 第181-184页 |
第四节 辞尚体要 | 第184-186页 |
第五节 春秋五例 | 第186-188页 |
第六节 立言不朽 | 第188-191页 |
结语 | 第191-195页 |
附录: 《文心》引用经典材料统计表 | 第195-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209-210页 |
致谢 | 第210-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