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学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学界研究的不足及可开拓之处 | 第12-13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上编 观念篇 | 第14-85页 |
第一章 并称:韩柳文比较批评的开始 | 第14-29页 |
第一节 韩愈“文宗”地位在中唐的确立 | 第14-19页 |
第二节 唐人批评视野中的柳文 | 第19-21页 |
第三节 杜牧首标韩柳与《旧唐书》韩柳比较之发端 | 第21-23页 |
第四节 宋人的推举之功与韩柳并称的定型及影响 | 第23-29页 |
第二章 自宋迄清的韩柳文比较批评形态 | 第29-47页 |
第一节 共同推尊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扬此抑彼与二者同贬 | 第31-39页 |
第三节 文章层面上具体客观的韩柳比较 | 第39-44页 |
第四节 异同共存的融通观 | 第44-47页 |
第三章 近现代韩柳文比较的书写常态及其定型 | 第47-67页 |
第一节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并尊韩柳的学术史意义 | 第47-58页 |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韩柳书写 | 第58-67页 |
第四章 书写常态中的“异调”:章士钊《柳文指要》及其扬柳抑韩之思想 | 第67-85页 |
第一节 引言:“辟韩”的底色 | 第67-68页 |
第二节 文学上翻案的本领 | 第68-72页 |
第三节 文学之外的比较 | 第72-82页 |
第四节 余论 | 第82-85页 |
中编 师承篇 | 第85-122页 |
第五章 韩柳文与六经 | 第87-95页 |
第一节 韩柳文与《诗经》 | 第88-90页 |
第二节 韩柳文与《尚书》 | 第90-91页 |
第三节 韩柳文与礼 | 第91-93页 |
第四节 韩柳文与《易经》 | 第93-94页 |
第五节 韩柳文与《春秋》 | 第94-95页 |
第六章 韩柳文与史书 | 第95-102页 |
第一节 韩柳文与《史记》、《汉书》 | 第95-99页 |
第二节 韩柳文与春秋三传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韩柳文与《国语》、《战国策》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韩柳文与诸子 | 第102-108页 |
第一节 韩柳文与《孟子》 | 第102-105页 |
第二节 韩柳文与《庄子》及其他诸子 | 第105-108页 |
第八章 韩柳文与西汉、六朝文 | 第108-118页 |
第一节 韩柳文与二司马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韩柳文与扬雄 | 第111-114页 |
第三节 韩柳文与西汉其他作家 | 第114-116页 |
第四节 韩柳文与六朝文 | 第116-118页 |
小结 | 第118-122页 |
下编 文体篇 | 第122-156页 |
第九章 韩柳文体之比较批评 | 第122-132页 |
第一节 文话中的韩柳文体比较批评 | 第122-125页 |
第二节 以选本为基础的韩柳文体比较批评 | 第125-132页 |
第十章 韩柳文本的实证研究与批评的互动:以墓志文体为讨论中心 | 第132-155页 |
第一节 韩愈墓志的文体新变 | 第132-141页 |
第二节 因“尊体”而致“变体”:韩愈墓志文体新变之成因新论 | 第141-147页 |
第三节 柳宗元墓志:文体新变与作者情感融合的典范之作 | 第147-155页 |
小结 文本实证研究对批评的应证与修正 | 第155-156页 |
附表: 选本选韩柳文统计 | 第156-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0页 |
后记 | 第230-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