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1.1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 本文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历史发展 | 第17-39页 |
2.1 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18-26页 |
2.1.1 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缘起 | 第18-21页 |
2.1.2 法国启蒙思想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贡献 | 第21-24页 |
2.1.3 德国古典哲学与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 第24-26页 |
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及演变 | 第26-33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 | 第26-29页 |
2.2.2 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 第29-31页 |
2.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 第31-33页 |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的思想发展 | 第33-39页 |
2.3.1 背反与还原:“物化意识”与克服“物化意识” | 第33-34页 |
2.3.2 凝聚与夺取:“社会水泥”与“文化霸权” | 第34-35页 |
2.3.3 欺骗与批判:文化工业的遮蔽功能 | 第35-36页 |
2.3.4 统治与交往:“科学技术”与“话语” | 第36-37页 |
2.3.5 内容与表达:“领导权”与“情感结构”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生活世界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意义与启示 | 第39-50页 |
3.1 “生活世界”理论概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预设 | 第39-42页 |
3.1.1 “生活世界”理论的首次提出 | 第39-40页 |
3.1.2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阐释 | 第40-41页 |
3.1.3 生活世界的危机与系统入侵 | 第41-42页 |
3.2 生活世界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系 | 第42-46页 |
3.2.1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想内核来源于生活世界的文化存储 | 第42-43页 |
3.2.2 生活世界的沟通媒介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表征 | 第43-44页 |
3.2.3 生活世界再生的公共领域是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场域 | 第44-46页 |
3.3 意识形态话语权回归生活世界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46-50页 |
3.3.1 掌握思想领导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 | 第46-47页 |
3.3.2 掌握话语领导权: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导向 | 第47-48页 |
3.3.3 掌握管理领导权:坚持以社会规范为基本准则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所面临的时代挑战与机遇 | 第50-60页 |
4.1 时代挑战威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和生活世界结构 | 第50-56页 |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回归生活世界文化维度上的冲击 | 第50-52页 |
4.1.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回归生活世界个性维度上的短板 | 第52-54页 |
4.1.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回归生活世界社会维度上的挑战 | 第54-56页 |
4.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经验、教训和机遇 | 第56-60页 |
4.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苏联建构教训 | 第57页 |
4.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建构经验 | 第57-58页 |
4.2.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新时代的机遇 | 第58-60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回归生活世界的现实构建与对策思考 | 第60-67页 |
5.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回归生活世界文化维度上的构建 | 第60-62页 |
5.1.1 国内: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化措施相结合 | 第60-61页 |
5.1.2 国际:防止外来宗教形式的意识形态渗透 | 第61-62页 |
5.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回归生活世界个性维度上的构建 | 第62-64页 |
5.2.1 国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意识形态教育建设 | 第62-63页 |
5.2.2 国际:提升国际话语表达打造中国声音 | 第63-64页 |
5.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回归生活世界社会维度上的构建 | 第64-67页 |
5.3.1 国内: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监管 | 第64-65页 |
5.3.2 国际:国际形象与合理传播机制的建设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