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1.1.1 时空混沌理论 | 第15-16页 |
1.1.2 图像加密算法简介 | 第16-17页 |
1.1.3 多核并行计算技术 | 第17-18页 |
1.2 数字图像加密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改进型耦合帐篷映象格子模型 | 第23-37页 |
2.1 耦合帐篷映象格子模型的改进 | 第23-24页 |
2.1.1 耦合帐篷映象格子模型 | 第23页 |
2.1.2 Arnold猫映射 | 第23-24页 |
2.1.3 基于猫映射的改进型全耦合帐篷映象格子模型 | 第24页 |
2.2 模型密码学特性分析 | 第24-35页 |
2.2.1 初值敏感性分析 | 第24-26页 |
2.2.2 互信息分析 | 第26-28页 |
2.2.3 序列差值特性分析 | 第28-29页 |
2.2.4 序列不变分布特性分析 | 第29-31页 |
2.2.5 序列相空间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2.2.6 序列复杂度分析 | 第32-33页 |
2.2.7 Lyapunov指数 | 第33-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整数非线性耦合时空混沌模型 | 第37-47页 |
3.1 整数非线性耦合时空混沌模型 | 第37-38页 |
3.2 整数非线性耦合时空混沌模型密码学特性分析 | 第38-46页 |
3.2.1 初值敏感性分析 | 第38页 |
3.2.2 互信息分析 | 第38-40页 |
3.2.3 差值特性分析 | 第40-41页 |
3.2.4 不变分布特性分析 | 第41-43页 |
3.2.5 相空间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3.2.6 整数Lyapunov指数 | 第44-45页 |
3.2.7 NIST随机性测试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比特级图像置乱加密算法 | 第47-57页 |
4.1 比特级图像置乱加密算法 | 第47-48页 |
4.1.1 加密算法 | 第47-48页 |
4.1.2 解密算法 | 第48页 |
4.2 算法加密效果评估 | 第48-55页 |
4.2.1 加密直方图分析 | 第48-50页 |
4.2.2 相邻灰度差混乱度 | 第50-51页 |
4.2.3 相邻像素相关性 | 第51-52页 |
4.2.4 信息熵 | 第52页 |
4.2.5 NIST随机性测试 | 第52-53页 |
4.2.6 对密钥敏感性分析 | 第53-54页 |
4.2.7 对明文敏感性分析 | 第54-55页 |
4.2.8 抗剪切涂鸦攻击 | 第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基于整数混沌和DNA编码的多核并行图像加密算法 | 第57-69页 |
5.1 DNA计算原理 | 第57-58页 |
5.2 加密算法描述 | 第58-59页 |
5.3 加密算法并行实现与实验效果 | 第59-60页 |
5.3.1 算法的并行实现 | 第59-60页 |
5.3.2 算法实验结果 | 第60页 |
5.4 加密算法安全性分析 | 第60-63页 |
5.4.1 密钥空间分析 | 第60-61页 |
5.4.2 密钥敏感性分析 | 第61页 |
5.4.3 直方图分析 | 第61-62页 |
5.4.4 相邻像素相关性分析 | 第62页 |
5.4.5 信息熵分析 | 第62-63页 |
5.4.6 抗差分攻击分析 | 第63页 |
5.5 多核并行图像加密与分析系统设计 | 第63-67页 |
5.5.1 系统主界面 | 第64-65页 |
5.5.2 多核并行图像加密部分 | 第65-67页 |
5.5.3 加密算法安全性分析部分 | 第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9-81页 |
附件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