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Ⅰ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碱金属(ⅠA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富锂层状材料Li-Ni-Mn-O的掺杂改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29页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9-12页
    1.2 正极材料的发展第12-13页
    1.3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研究进展第13-19页
        1.3.1 富锂锰基层状材料结构第14-16页
        1.3.2 首次充放电循环机理第16-19页
    1.4 阻碍材料富锂锰基层状材料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第19-28页
        1.4.1 电压衰减第19-22页
        1.4.2 倍率性能第22-23页
        1.4.3 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第23-25页
        1.4.4 体积能量密度第25-28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第28-29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29-35页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9-31页
        2.1.1 主要试剂第29-30页
        2.1.2 仪器第30-31页
    2.2 富锂锰基层状材料制备方法第31页
    2.3 材料表征第31-32页
        2.3.1 粉末X射线衍射(XRD)第31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1-32页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2页
        2.3.5 拉曼光谱法(Raman Spectra)第32页
    2.4 锂离子电池组装第32-34页
        2.4.1 电池极片制备第32-33页
        2.4.2 扣式电池装配第33-34页
    2.5 锂离子电池电性能测试第34-35页
第3章 富锂锰基层状材料的Ba掺杂研究第35-49页
    3.1 引言第35-36页
    3.2 材料合成及表征测试方法第36-38页
        3.2.1 材料合成方法第36-37页
        3.2.2 材料表征方法第37页
        3.2.3 电性能测试方法第37-3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8-49页
        3.3.1 形貌分析第38-39页
        3.3.2 结构分析第39-42页
        3.3.3 电性能测试第42-45页
        3.3.4 掺Ca对比测试第45-48页
        3.3.5 结论第48-49页
第4章 富锂锰基层状材料的Al掺杂研究第49-55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材料合成及表征测试方法第49-51页
        4.2.1 材料合成方法第49-50页
        4.2.2 材料表征方法第50页
        4.2.3 电性能测试方法第50-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55页
        4.3.1 形貌分析第51页
        4.3.2 结构分析第51-53页
        4.3.3 电性能分析第53-54页
        4.3.4 结论第54-55页
第5章 富锂锰基层状材料的分相结构研究第55-82页
    5.1 引言第55-57页
    5.2 材料合成级表征测试方法第57-59页
        5.2.1 材料合成方法第57-58页
        5.2.2 材料表征方法第58-59页
        5.2.3 电性能测试方法第5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9-82页
        5.3.1 形貌分析第59-63页
        5.3.2 结构分析第63-67页
        5.3.3 电性能测试第67-70页
        5.3.4 改变合成条件等对分相结构的影响测试第70-79页
            5.3.4.1 酸蚀第70-72页
            5.3.4.2 淬火第72-75页
            5.3.4.3 降低焙烧温度第75-78页
            5.3.4.4 纯氧条件下焙烧第78-79页
        5.3.5 母相M性能初步分析第79-81页
        5.3.6 结论第81-82页
结论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6页
致谢第96-9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炔烃和腈参与的含氮杂环合成
下一篇:基于炔烃环化构建五/六元碳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