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仁者不忧”析论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导论第8-13页
    一、选题意义第8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2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2-13页
第一章 何谓仁者第13-22页
    第一节 释“仁”第13-17页
        一、情礼和鸣曰仁第13-15页
        二、全德之名曰仁第15-16页
        三、成己成物曰仁第16-17页
    第二节 仁者人格第17-22页
        一、人性向善:仁者人格的人性论基础第17-19页
        二、我欲仁:仁者人格的内在动机第19-20页
        三、君子:仁者人格的实现第20-22页
第二章 “仁者不忧”解读第22-37页
    第一节 解“忧”第22-25页
        一、对“忧”的一般理解第22-23页
        二、非仁者之忧第23-24页
        三、仁者之“忧”第24-25页
    第二节 “不忧”的境界第25-30页
        一、发而皆中节的七情之正第25-26页
        二、“道充”与“身安”的自足之乐第26-28页
        三、浑然与物同体的天地之境第28-30页
    第三节 仁者何以不忧第30-37页
        一、仁者爱人:仁者可享人情之美第30-31页
        二、仁者安仁:仁者能以道义为乐第31-33页
        三、仁者乐山:仁者具有稳定的心理结构第33-35页
        四、仁者有知有勇:君子不惧不忧第35-37页
第三章 “仁者不忧”的伦理意义第37-45页
    第一节 “仁者不忧”对增进主观幸福感的启示第37-41页
        一、美德有助拉近幸福第37-38页
        二、关注积极情绪第38-40页
        三、享受沉浸体验第40-41页
    第二节 “仁者不忧”与个体道德发展第41-45页
        一、对道德认识的影响第41-42页
        二、对道德情感的影响第42-43页
        三、对道德意志的影响第43-45页
结束语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范鄗鼎《理学备考》与清初的理学史编纂
下一篇:论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视域--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为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