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以镇江新区休闲农业园为例
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1.1 休闲农业 | 第13页 |
1.1.2 休闲农业园 | 第13页 |
1.1.3 现代农业产业园 | 第13-14页 |
1.1.4 乡村旅游 | 第14页 |
1.1.5 观光农业 | 第14页 |
1.2 休闲农业园特征与类型 | 第14-16页 |
1.2.1 休闲农业园特征 | 第14-15页 |
1.2.2 休闲农业园的类型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 引言 | 第20-26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2.1.1 发展理念转变的要求 | 第20页 |
2.1.2 泛城市化趋势下的都市需求 | 第20-21页 |
2.1.3 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思路 | 第21页 |
2.1.4 日益增长的物质收入刺激消费 | 第21-22页 |
2.2 休闲农业园发展概况 | 第22-24页 |
2.2.1 发展历程 | 第22页 |
2.2.2 休闲农业园发展问题 | 第22-23页 |
2.2.3 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2.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6页 |
2.4.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2.4.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3 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理论体系 | 第26-35页 |
3.1 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3.1.1 设计目标 | 第26页 |
3.1.2 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3.2 设计指导思想 | 第27-30页 |
3.2.1 景观生态学原理 | 第27页 |
3.2.2 景观美学原理 | 第27-28页 |
3.2.3 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 第28页 |
3.2.4 区域发展理论 | 第28页 |
3.2.5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8页 |
3.2.6 旅游心理学原理 | 第28-29页 |
3.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页 |
3.2.8 环城游憩带理论 | 第29-30页 |
3.3 设计要素 | 第30-33页 |
3.3.1 构成要素 | 第30-32页 |
3.3.2 场地分析 | 第32-33页 |
3.4 设计方法 | 第33-35页 |
3.4.1 分区设计 | 第33页 |
3.4.2 空间设计 | 第33-34页 |
3.4.3 设计流程(框线图) | 第34-35页 |
4 镇江新区休闲农业园的现状调查 | 第35-46页 |
4.1 项目区位与分析 | 第35-40页 |
4.1.1 项目区位 | 第35页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35-36页 |
4.1.3 自然资源条件分析 | 第36-38页 |
4.1.4 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分析 | 第38-39页 |
4.1.5 对外交通条件分析 | 第39-40页 |
4.2 园区的目标与定位 | 第40-41页 |
4.2.1 总体目标 | 第40页 |
4.2.2 产业定位 | 第40-41页 |
4.3 项目区的优势与不足 | 第41-43页 |
4.3.1 发展优势 | 第41-42页 |
4.3.2 制约因素 | 第42-43页 |
4.4 产业发展战略 | 第43-46页 |
4.4.1 指导思想 | 第43页 |
4.4.2 产业框架 | 第43页 |
4.4.3 空间布局 | 第43-44页 |
4.4.4 产业发展战略 | 第44-46页 |
5 项目区重点项目的实践与分析 | 第46-55页 |
5.1 都市创意休闲农业园 | 第46-48页 |
5.1.1 位置与规模 | 第46页 |
5.1.2 项目目标 | 第46页 |
5.1.3 项目重点 | 第46-48页 |
5.2 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 | 第48-49页 |
5.2.1 位置与规模 | 第48页 |
5.2.2 项目目标 | 第48页 |
5.2.3 项目重点 | 第48-49页 |
5.2.4 中远期建设方向 | 第49页 |
5.3 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带 | 第49-52页 |
5.3.1 项目思路 | 第49-50页 |
5.3.2 项目目标 | 第50-52页 |
5.4 项目发展支撑条件建设 | 第52-55页 |
5.4.1 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52页 |
5.4.2 科技创新推广体系 | 第52页 |
5.4.3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体系 | 第52页 |
5.4.4 园区载体物质装备提升体系 | 第52页 |
5.4.5 生态环境条件改善体系 | 第52-55页 |
6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