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1.1 国外纪念性公园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1.2 国内纪念性公园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1.3 国内外IP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1.2.1 公园 | 第19页 |
1.2.2 纪念性景观与纪念性公园 | 第19-21页 |
1.2.3 IP | 第21页 |
1.2.4 旅游IP与公园IP | 第21-22页 |
1.3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5页 |
1.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页 |
1.3.2 景观美学理论 | 第22页 |
1.3.3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22-23页 |
1.3.4 生态美学理论 | 第23-25页 |
2 引言 | 第25-29页 |
2.1 选题背景 | 第25-26页 |
2.1.1 纪念性公园的发展与矛盾 | 第25页 |
2.1.2 IP成为旅游业关注的热点 | 第25页 |
2.1.3 由旅游IP引申公园IP | 第25-26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6-28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3 公园IP导向下的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37页 |
3.1 旅游IP | 第29-32页 |
3.1.1 旅游IP的核心理念 | 第29-30页 |
3.1.2 案例分析 | 第30-32页 |
3.2 公园IP | 第32-34页 |
3.2.1 公园IP的核心理念 | 第32-33页 |
3.2.2 公园IP的特点 | 第33-34页 |
3.3 公园IP视角下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现存问题 | 第34-35页 |
3.3.1 空间结构单调 | 第34页 |
3.3.2 文化景观淡化 | 第34-35页 |
3.3.3 公园产业业态不完善 | 第35页 |
3.4 公园IP在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5-37页 |
3.4.1 公园IP在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35页 |
3.4.2 公园IP在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35-37页 |
4 公园IP导向下的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原则与策略 | 第37-41页 |
4.1 公园IP导向下的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 第37-39页 |
4.1.1 地域性原则 | 第37页 |
4.1.2 功能性原则 | 第37页 |
4.1.3 创新性原则 | 第37页 |
4.1.4 人本性原则 | 第37-38页 |
4.1.5 经济性原则 | 第38-39页 |
4.2 公园IP导向下的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 第39-41页 |
4.2.1 整体思维、问卷调查对提炼设计策略的指导意义 | 第39页 |
4.2.2 文化-经济-生态一体化设计策略 | 第39-41页 |
5 案例研究 | 第41-53页 |
5.1 基地选址 | 第41-43页 |
5.1.1 怀宁概况 | 第41-42页 |
5.1.2 区位分析 | 第42页 |
5.1.3 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5.1.4 上位分析 | 第43页 |
5.2 设计构思——贯彻公园IP核心理念 | 第43-46页 |
5.2.1 稼先文化的提炼 | 第43-45页 |
5.2.2 稼先文化的创意转化 | 第45-46页 |
5.3 空间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5.4 公园IP视角下的景区分析 | 第47-51页 |
5.4.1 物理园 | 第47-48页 |
5.4.2 主入口 | 第48-49页 |
5.4.3 次入口 | 第49-50页 |
5.4.4 竹青水秀 | 第50页 |
5.4.5 光影流年 | 第50-51页 |
5.5 公园IP导向下的稼先公园景观设计策略提炼 | 第51-53页 |
5.5.1 文化核心 | 第51-52页 |
5.5.2 经济动力 | 第52页 |
5.5.3 生态平台 | 第52-53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3-5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6.2 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