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1.1 伤寒历史发展背景概况 | 第17-20页 |
1.1.1 伤寒历史发展背景 | 第17-19页 |
1.1.2 岭南伤寒历史发展背景 | 第19-20页 |
1.2 郭氏《伤寒论》学术思想概略 | 第20-22页 |
1.3 郭氏《伤寒论》概略 | 第22-25页 |
1.3.1 何谓伤寒?重新厘清伤寒的定义 | 第22页 |
1.3.2 伤寒第一要:阴阳为最要纲领,脉为依据分阴阳 | 第22页 |
1.3.3 六经辨证为基本法,细别六经之阴阳,每经皆有其专药 | 第22-23页 |
1.3.4 重视合病并病 | 第23页 |
1.3.5 重视四诊合参 | 第23页 |
1.3.6 治伤寒不可拘泥于传变次序 | 第23-24页 |
1.3.7 活用经方及时方加减 | 第24-25页 |
1.4 岭南医学研究的现状 | 第25-26页 |
1.4.1 岭南医学的地域性 | 第25页 |
1.4.2 岭南医学的务实性 | 第25页 |
1.4.3 岭南医学的兼容性 | 第25页 |
1.4.4 岭南医学的创新性 | 第25-26页 |
1.5 中医伤寒论传承创新研究概况 | 第26-27页 |
1.5.1 国家推动支持,中医走出去 | 第26页 |
1.5.2 名师指导 | 第26-27页 |
1.6 中医大数据的新时代 | 第27页 |
1.7 属性偏序理论研究概况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基于属性偏序理论的可视化方法 | 第29-33页 |
2.1 整体思路 | 第29-33页 |
2.1.1 构建郭氏《伤寒论》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数据知识库: | 第29页 |
2.1.2 构建郭氏《伤寒论》“病-证-症-脉-治-方-药-预”数据知识库 | 第29-33页 |
第三章 郭氏《伤寒论》原文知识发现 | 第33-74页 |
3.1 整体思路 | 第33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33-74页 |
3.2.1 郭氏《伤寒论》的知识数据库构建 | 第33-35页 |
3.2.2 基于郭氏《伤寒论》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偏序结构图及“病-证-症-脉-治-方-药-预”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 第35-63页 |
3.2.3 比较郭氏《伤寒论》与仲景《伤寒论》的异同 | 第63-70页 |
3.2.4 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看目 | 第70-71页 |
3.2.5 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论饮水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