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旺河流域林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优势种富集特征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页 |
1.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1-12页 |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重金属的定义 | 第12页 |
1.2.2 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 | 第12-16页 |
1.3 森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1.3.1 森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6-17页 |
1.3.2 森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1.5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 第21-24页 |
2 实验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分析 | 第24-39页 |
2.1 研究地点概况 | 第24-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2.1 试验样地的设置 | 第26页 |
2.2.2 取样点的布设 | 第26-28页 |
2.2.3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2.4 溶液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2.3.1 土壤中Cd含量分析 | 第30-31页 |
2.3.2 土壤中Cr含量分析 | 第31-32页 |
2.3.3 土壤中Cu含量分析 | 第32-33页 |
2.3.4 土壤中Ni含量分析 | 第33-34页 |
2.3.5 土壤中Pb含量分析 | 第34-35页 |
2.3.6 土壤中Zn含量分析 | 第35-36页 |
2.3.7 重金属含量综合分析 | 第36-37页 |
2.4 小结 | 第37-39页 |
3 兴安落叶松林木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能力 | 第39-7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1.1 取样方法 | 第39页 |
3.1.2 测定方法 | 第39-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76页 |
3.2.1 兴安落叶松植株中Cr元素的变化规律 | 第41-48页 |
3.2.2 兴安落叶松植株中Cu元素的变化规律 | 第48-54页 |
3.2.3 兴安落叶松植株中Ni元素的变化规律 | 第54-60页 |
3.2.4 兴安落叶松植株中Pb元素的变化规律 | 第60-66页 |
3.2.5 兴安落叶松植株中Zn元素的变化规律 | 第66-72页 |
3.2.6 兴安落叶松植株中重金属元素综合分析 | 第72-76页 |
3.3 小结 | 第76-77页 |
3.4 讨论 | 第77-79页 |
4 几种优势树种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研究 | 第79-98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79-80页 |
4.1.1 实验苗木选择 | 第79页 |
4.1.2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79-8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0-97页 |
4.2.1 植苗地土壤重金属含量 | 第80页 |
4.2.2 兴安落叶松苗木对重元素的富集规律研究 | 第80-86页 |
4.2.3 红松苗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研究 | 第86-90页 |
4.2.4 樟子松苗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规律研究 | 第90-92页 |
4.2.5 水曲柳苗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规律研究 | 第92-95页 |
4.2.6 不同苗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规律研究 | 第95-97页 |
4.3 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附录 | 第110-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个人简历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