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结论 | 第15-32页 |
1.1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面临的生态威胁 | 第15-16页 |
1.2 生态环境中的PAEs污染 | 第16-25页 |
1.2.1 PAEs的性质 | 第16-20页 |
1.2.2 PAEs污染的来源 | 第20-21页 |
1.2.3 PAEs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4 PAEs污染的毒性 | 第24-25页 |
1.3 污染物多介质模型的研究概况 | 第25-29页 |
1.3.1 多介质逸度模型概述 | 第25-26页 |
1.3.2 国外多介质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3.3 国内多介质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页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2 研究地概况及实验方法 | 第32-44页 |
2.1 研究地概况 | 第32-35页 |
2.1.1 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32-33页 |
2.1.2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33-34页 |
2.1.3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34-35页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5-37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2.2 标样制备和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2.3.1 样地选取和取样方法 | 第37-39页 |
2.3.2 实验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 第39-40页 |
2.3.3 样品的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2.3.4 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方法 | 第41-42页 |
2.4 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 第42-44页 |
3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沉积物中PAEs的污染特征 | 第44-56页 |
3.1 三江平原湿地PAEs污染的地理分布 | 第44-46页 |
3.2 天然湿地沉积物中PAEs的分布及组成 | 第46-52页 |
3.2.1 PAEs在湿地沉积物的空间分布 | 第46-47页 |
3.2.2 典型湿地沉积物PAEs的垂直组成 | 第47-49页 |
3.2.3 湿地类型及沉积物理化指标与PAEs分布组成的关系 | 第49-52页 |
3.3 人工湿地土壤中PAEs的分布及组成 | 第52-53页 |
3.4 天然湿地与人工湿地PAEs污染水平比较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4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水体中PAEs的污染特征 | 第56-68页 |
4.1 七星河河道水体中PAEs污染的分布及组成 | 第56-61页 |
4.1.1 七星河河水中PAEs总体含量和组成 | 第56-57页 |
4.1.2 七星河河水中PAEs的季节动态 | 第57-59页 |
4.1.3 七星河河水中PAEs含量与水体理化指标的关系 | 第59-61页 |
4.2 典型湿地表层水体PAEs污染的分布和组成 | 第61-65页 |
4.2.1 典型湿地表层水体PAEs的总体含量和组成 | 第61-62页 |
4.2.2 典型湿地表层水体PAEs的季节动态 | 第62页 |
4.2.3 典型湿地表层水体中PAEs含量与水体理化指标的关系 | 第62-65页 |
4.3 典型湿地水体中PAEs的环境风险评估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湿地生态系统多介质模型 | 第68-92页 |
5.1 湿地多介质模型的框架 | 第68-70页 |
5.2 湿地多介质模型的原理 | 第70-78页 |
5.2.1 多介质质量平衡方程 | 第70-72页 |
5.2.2 多介质迁移速率常数k的计算过程 | 第72-74页 |
5.2.3 模型的参数计算 | 第74-76页 |
5.2.4 PAEs各介质的浓度和通量计算 | 第76-78页 |
5.3 湿地多介质模型的参数化 | 第78-80页 |
5.3.1 研究区域及相关参数 | 第78-79页 |
5.3.2 研究对象的参数输入 | 第79-80页 |
5.4 湿地多介质模型的验证和敏感性分析 | 第80-85页 |
5.4.1 模型的验证 | 第80-82页 |
5.4.2 敏感性分析 | 第82-85页 |
5.5 湿地多介质模型的应用 | 第85-90页 |
5.5.1 DEHP的多介质归趋 | 第85-87页 |
5.5.2 DEHP在各环境相之间的通量 | 第87-90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90-92页 |
6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附录 | 第114-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