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基于分光光度法检测SO3浓度理论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SO_3的危害第10-12页
        1.2.2 SO_3的检测难点第12页
        1.2.3 国内外关于SO_3排放的控制政策第12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2章 SO_3采样技术及检测方法第14-20页
    2.1 SO_3采样技术第14-16页
        2.1.1 控制冷凝法第14-15页
        2.1.2 螺旋管法第15页
        2.1.3 异丙醇法第15页
        2.1.4 盐吸收法第15-16页
    2.2 SO_4~2-的检测方法第16-18页
        2.2.1 重量法第16页
        2.2.2 棉塞法第16-17页
        2.2.3 EDTA滴定法第17页
        2.2.4 离子色谱法第17页
        2.2.5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7-18页
        2.2.6 光度比浊法第18页
    2.3 分光光度法检测SO_4~2-现状第18-19页
        2.3.1 铬酸钡光度法第18-19页
        2.3.2 氯冉酸钡分光光度法第19页
    2.4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3章 分光光度法检测SO_3浓度的原理性实验第20-30页
    3.1 测定方法和原理第20-22页
        3.1.1 Lambert-Beer定律第20-21页
        3.1.2 氯冉酸钡置换原理第21-22页
    3.2 实验过程第22-24页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22页
        3.2.2 实验仪器第22-23页
        3.2.3 实验步骤第23-24页
    3.3 实验分析及结论第24-29页
        3.3.1 吸收波长的选择第24页
        3.3.2 氯冉酸钡用量的影响第24-25页
        3.3.3 反应时间的确定第25-26页
        3.3.4 标准曲线的确定第26-27页
        3.3.5 实验可靠性分析第27-29页
    3.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4章 离线法现场采样及分析第30-40页
    4.1 离线法采样准备第30-31页
        4.1.1 采样枪的设计组装第30页
        4.1.2 SO_3吸收装置第30-31页
    4.2 SO_3国标法采样简介第31-32页
        4.2.1 采样系统与操作第31-32页
        4.2.2 硫酸根离子测量第32页
    4.3 现场采样记录第32-36页
    4.4 分光光度法与国标法测量结果对比分析第36-39页
        4.4.1 5第36-37页
        4.4.2 6第37-38页
        4.4.3 测量误差分析第38-39页
        4.4.4 两种SO_3检测方法比较汇总第39页
    4.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5章 SO_3在线检测技术研究第40-55页
    5.1 SO_3在线检测装置介绍第40-41页
    5.2 测量软件及数据采集系统介绍第41-42页
    5.3 光电探测模块第42-45页
        5.3.1 激光器稳定性检测第43-44页
        5.3.2 单双光束稳定性分析第44页
        5.3.3 分光角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44-45页
    5.4 气液混合与分离装置第45-46页
    5.5 化学反应与过滤装置第46-51页
        5.5.1 滤板孔径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47-48页
        5.5.2 液位高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48-50页
        5.5.3 反应床大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50页
        5.5.4 药品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50-51页
    5.6 装置整体测试第51-53页
        5.6.1 响应时间测试第51-52页
        5.6.2 重复性测试第52-53页
    5.7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第53页
    5.8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350MW机组排烟系统优化及风机节能运行研究
下一篇: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新型蓄热元件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