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新型蓄热元件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2章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堵灰原因分析第14-21页
    2.1 工作原理及特点第14-15页
    2.2 煤质对堵灰的影响分析第15-16页
        2.2.1 灰分第15-16页
        2.2.2 硫分第16页
        2.2.3 水分第16页
    2.3 低温腐蚀对堵灰的影响分析第16-17页
    2.4 SCR系统运行对堵灰的影响分析第17-18页
    2.5 空气预热器蓄热元件结构对堵灰的影响分析第18页
    2.6 空气预热器外部运行对堵灰的影响分析第18-20页
        2.6.1 环境气温第18-19页
        2.6.2 吹灰水洗状态第19页
        2.6.3 机组运行状态第19-20页
        2.6.4 设备故障第20页
    2.7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空气预热器蓄热元件流动与传热研究第21-38页
    3.1 新型蓄热元件设计方案第21页
    3.2 数值模拟流动和传热模型第21-29页
        3.2.1 基本方程第21-22页
        3.2.2 湍流模型和壁面处理方式第22-25页
        3.2.3 传热计算模型第25页
        3.2.4 模型的简化与假设第25-26页
        3.2.5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设置第26页
        3.2.6 模型网格划分第26-29页
    3.3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第29-37页
        3.3.1 蓄热单元通道内流场第29-33页
        3.3.2 蓄热单元通道内温度场第33-34页
        3.3.3 传热与流动特性分析第34-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空气预热器蓄热元件积灰特性研究第38-48页
    4.1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积灰模型第38-42页
        4.1.1 气固两相流模型第38页
        4.1.2 颗粒动力学模型第38-39页
        4.1.3 颗粒碰撞与粘附第39-40页
        4.1.4 数值计算方法第40-42页
    4.2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2-47页
        4.2.1 积灰强度第42-43页
        4.2.2 积灰概率第43页
        4.2.3 颗粒轨迹第43-44页
        4.2.4 烟气参数对蓄热元件积灰的影响分析第44-47页
    4.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48-50页
    5.1 结论第48页
    5.2 展望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光光度法检测SO3浓度理论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660MW超临界π型炉水冷壁高温腐蚀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