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4-30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4-15页 |
二、研究回顾 | 第15-22页 |
三、论题与概念 | 第22-24页 |
四、思路与资料 | 第24-27页 |
附图 | 第27-30页 |
第一章 温州的两性分工与妇女劳动状况 | 第30-48页 |
第一节 区域背景 | 第30-35页 |
第二节 古代温州妇女的劳动情况 | 第35-39页 |
第三节 近代以来温州妇女的劳动变化 | 第39-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二章 解放劳动力:一种“妇女工作”传统的形成与推广(1930-1949) | 第48-66页 |
第一节 扩红与慰劳:战时需求与妇女劳动力动员(1930-1935) | 第49-53页 |
第二节 纺织与农业:根据地的妇女劳动力利用政策(1936-1949) | 第53-58页 |
第三节 中共妇女劳动力动员制度的成型与推广 | 第58-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前合作化时期温州地区妇女劳动力动员的尝试 | 第66-91页 |
第一节 粮食增产与妇女劳动力需求 | 第66-69页 |
第二节 温州妇联组织与动员工作 | 第69-76页 |
第三节 动员的个案:文成县妇女的捉虫运动 | 第76-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组织动员:农业合作社(组)对妇女劳动力的吸收 | 第91-106页 |
第一节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之缘起与推广 | 第91-93页 |
第二节 合作化与农村妇女 | 第93-95页 |
第三节 “不合算”的工分:农业合作组织内的低效动员 | 第95-99页 |
第四节 集体外的选择:以平阳县妇女的非合作社生产活动 | 第99-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经济动员:合作社中的“同工同酬” | 第106-130页 |
第一节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与妇女副业经济 | 第106-112页 |
第二节 “同工同酬”政策 | 第112-117页 |
第三节 “超额工分”:“同工同酬”政策的落实与变异 | 第117-124页 |
第四节 高级社建成后妇女劳动的短暂低潮与回归 | 第124-128页 |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技术动员:妇女劳动技能之培训 | 第130-157页 |
第一节 技术与劳动效率 | 第130-138页 |
第二节 “男带徒弟女学习”:技术培训及其成效 | 第138-144页 |
第三节 新式农具推广与女农具手培训 | 第144-153页 |
第四节 新农具推广效果及局限性 | 第153-156页 |
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七章 “福利”动员:“大跃进”期间的家务社会化尝试 | 第157-177页 |
第一节 “大跃进”与农村劳动力之需求 | 第158-160页 |
第二节 “福利”:妇女劳动力利用之善后难题及其处理 | 第160-168页 |
第三节 “福利”组织的运行困境 | 第168-176页 |
小结 | 第176-177页 |
结论 | 第177-184页 |
一、妇女劳动力与农业 | 第178-179页 |
二、政策变迁与妇女劳动力动员的形式 | 第179-180页 |
三、社会主义体制中的劳动等级 | 第180-182页 |
四、后毛泽东时代农村妇女劳动力流向之变化 | 第182-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6页 |
后记 | 第196-19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