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

城市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边仰坡稳定性及支护措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第15-17页
        1.2.3 边坡支护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 本文采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隧道洞口边仰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第21-36页
    2.1 隧道洞口边仰坡复杂环境因素第21-22页
        2.1.1 地形地貌的影响第21页
        2.1.2 岩体性质和结构的影响第21页
        2.1.3 有效地应力的影响第21-22页
        2.1.4 工程施工扰动的影响第22页
        2.1.5 爆破和震动的影响第22页
    2.2 隧道洞口边仰坡支护技术因素第22-28页
        2.2.1 抗滑桩支护第22-26页
        2.2.2 预应力锚索支护第26-27页
        2.2.3 锚索框架支护第27-28页
    2.3 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计算理论第28-35页
        2.3.1 瑞典条分法第28-30页
        2.3.2 Bishop条分法第30-31页
        2.3.3 Janbu法第31-33页
        2.3.4 不平衡推力法第33-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隧道洞口段边仰坡工程条件及稳定性计算分析第36-54页
    3.1 工程简介第36-42页
        3.1.1 地层岩性第37页
        3.1.2 地质构造第37-38页
        3.1.3 洞口段工程地质评价及不良地质现象第38-39页
        3.1.4 TRT6000超前地质预报评价第39-42页
    3.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第42-44页
        3.2.1 有限元MIDAS/GTSNX软件简介第42-43页
        3.2.2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第43页
        3.2.3 破坏状态的判别标准第43-44页
    3.3 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第44-48页
        3.3.1 本构模型第44-46页
        3.3.2 模型参数选取第46-47页
        3.3.3 模型荷载及边界条件选取第47页
        3.3.4 数值模拟模型第47-48页
    3.4 明挖开挖后边坡的稳定性计算第48-50页
        3.4.1 计算剖面的选定第48页
        3.4.2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选择第48-49页
        3.4.3 边坡稳定性计算第49-50页
    3.5 明挖开挖后未支护数值模拟分析第50-51页
        3.5.1 围岩应力分析第50页
        3.5.2 围岩稳定性分析第50-51页
    3.6 设计支护方案数值模拟及稳定性分析第51-53页
        3.6.1 围岩位移变化特征第52-53页
        3.6.2 围岩稳定性分析第53页
    3.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明挖段支护与边坡稳定性研究第54-68页
    4.1 抗滑桩支护及其效果分析第54-57页
        4.1.1 抗滑桩长度第54-56页
        4.1.2 抗滑桩间距第56-57页
    4.2 锚拉桩联合支护及其效果分析第57-62页
        4.2.1 围岩位移变化特征第58-60页
        4.2.2 边坡稳定性评价第60-61页
        4.2.3 锚拉桩联合支护方案综合分析及建议第61-62页
    4.3 锚拉桩与锚索框架联合支护及其效果分析第62-67页
        4.3.1 围岩位移变化特征第63-64页
        4.3.2 锚索轴力变化特征第64-65页
        4.3.3 边坡稳定性评价第65-66页
        4.3.4 锚拉桩与锚索框架联合支护方案分析结果及建议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浅埋偏压段开挖与边坡稳定性研究第68-88页
    5.1 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第68-73页
        5.1.1 边界条件和初始应力选取第68页
        5.1.2 模型参数计算第68-71页
        5.1.3 数值模拟模型第71-73页
    5.2 不同开挖方式时边坡稳定性分析第73-86页
        5.2.1 四种工法施工步序第73-74页
        5.2.2 围岩位移变化特征第74-77页
        5.2.3 围岩剪应力变化特征第77-80页
        5.2.4 围岩主应力变化特征第80-83页
        5.2.5 分析结果及开挖工法比选以及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第83-86页
    5.3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现场施工动态监测与回归预测分析第88-106页
    6.1 现场监控量测目的与内容第88-89页
    6.2 回归预测分析方法第89-90页
    6.3 监测方法与测点布置第90-93页
        6.3.1 锚索张拉力监测第90-91页
        6.3.2 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量测第91页
        6.3.3 边坡地表沉降监测第91-93页
        6.3.4 监测位移预警值第93页
    6.4 锚索张拉力监测成果分析第93-94页
    6.5 隧道拱顶沉降收敛监测与回归分析第94-102页
    6.6 隧道上方边坡地表监测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第102-105页
        6.6.1 动态监测成果第102-103页
        6.6.2 数值模拟成果第103-104页
        6.6.3 监测与数模对比分析第104-105页
    6.7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7.1 主要结论第106-107页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3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抗扭性能研究
下一篇:公路隧道质量缺陷非接触式扫描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