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问题及解决进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 | 第17-24页 |
第一节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一、公共服务 | 第17-18页 |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 第18页 |
三、社会团体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现有理论研究基础 | 第20-24页 |
一、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三、契约理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 | 第24-35页 |
第一节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一、1994~2003年的探索阶段 | 第24-25页 |
二、2004~2012年的发展阶段 | 第25-26页 |
三、2013~2017年的深入发展阶段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动因 | 第27-31页 |
一、供需失衡的驱动 | 第27-28页 |
二、多元治理的诉求 | 第28-29页 |
三、行政环境的变化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效 | 第31-35页 |
一、购买机制趋向规范化 | 第31-32页 |
二、购买内容趋向具体化 | 第32-33页 |
三、购买方式趋向多元化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现实困境 | 第35-43页 |
第一节 多元主体参与的利益博弈 | 第35-37页 |
一、政府排斥新兴供给主体 | 第35-36页 |
二、市场供给基于自利动机 | 第36页 |
三、社会团体寻求自我管理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政府主导供给的体制困境 | 第37-39页 |
一、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错位 | 第37页 |
二、职能转变与角色重构缺位 | 第37-38页 |
三、购买服务与承接服务越位 | 第38-39页 |
第三节 购买公共服务的执行困境 | 第39-43页 |
一、公共选择的风险防范 | 第40-41页 |
二、契约建立的过程管理 | 第41-42页 |
三、多元参与的协调联动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43-51页 |
第一节 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认知 | 第43-45页 |
一、共治理念与“官本位”思想冲突 | 第43-44页 |
二、集体行动与“经济人”理性冲突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短板 | 第45-47页 |
一、中央政策支持薄弱 | 第45-46页 |
二、政府职能转变缓慢 | 第46页 |
三、政府权能区域差异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保障机制 | 第47-51页 |
一、法律政策规范零散 | 第47-48页 |
二、监督制约机制缺乏 | 第48-49页 |
三、绩效评估机制落后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困境的解决进路 | 第51-62页 |
第一节 鼓励支持多元主体参与 | 第51-54页 |
一、树立多元主体共治意识 | 第51-52页 |
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 | 第52-53页 |
三、促进公共服务社区化 | 第53-54页 |
第二节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 第54-58页 |
一、继续转变政府职能 | 第54-55页 |
二、改革央地财税体系 | 第55-56页 |
三、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 第56-57页 |
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健全相关的配套机制 | 第58-62页 |
一、购买服务产权机制 | 第58-59页 |
二、利益诉求与补偿机制 | 第59页 |
三、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