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综述 | 第12-63页 |
1.1 microRNA的概述 | 第13-22页 |
1.1.1 microRNA的定义和发现历程 | 第13-15页 |
1.1.2 microRNA的加工成熟过程 | 第15-17页 |
1.1.3 microRNA的作用机制和功能研究 | 第17-19页 |
1.1.4 microRNA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2 microvesicle的概述 | 第22-26页 |
1.2.1 microvesicle的定义、发现和分类 | 第22-24页 |
1.2.2 microvesicle的作用方式 | 第24-26页 |
1.2.3 microvesicle与分泌microRNA | 第26页 |
1.3 中枢神经系统的概述 | 第26-33页 |
1.3.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 第26-28页 |
1.3.2 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 第28-29页 |
1.3.3 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得双重作用 | 第29-30页 |
1.3.4 中枢神经系统与microRNA | 第30-33页 |
1.4 帕金森氏症 | 第33-41页 |
1.4.1 帕金森氏症的定义、发现和临床表现 | 第33-35页 |
1.4.2 帕金森氏症的发病机制 | 第35-37页 |
1.4.3 帕金森氏症的动物模型 | 第37-40页 |
1.4.4 帕金森病与microRNA | 第40-41页 |
1.5 BMP信号通路 | 第41-50页 |
1.5.1 BMP信号通路的定义 | 第41-45页 |
1.5.2 BMP信号通路的调节 | 第45-46页 |
1.5.3 BMP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 第46-48页 |
1.5.4 BMP信号通路与microRNA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63-142页 |
2.1 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miR-34a介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研究 | 第64-111页 |
2.1.1 引言 | 第64-65页 |
2.1.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5-67页 |
2.1.2.1 实验动物 | 第65-66页 |
2.1.2.2 实验细胞 | 第66页 |
2.1.2.3 实验试剂 | 第66-67页 |
2.1.2.4 实验仪器 | 第67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67-79页 |
2.1.3.1 细胞培养的方法 | 第67-69页 |
2.1.3.2 细胞培养液中MV的提取 | 第69页 |
2.1.3.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MV | 第69-70页 |
2.1.3.4 细胞的转染 | 第70-71页 |
2.1.3.5 microRNA的qRT-PCR定量检测 | 第71-73页 |
2.1.3.6 Western Blotting | 第73-74页 |
2.1.3.7 TUNEL染色 | 第74-75页 |
2.1.3.8 免疫荧光 | 第75-76页 |
2.1.3.9 大鼠脑立体定位注射 | 第76-78页 |
2.1.3.10 TH免疫组化 | 第78-79页 |
2.1.3.11 数值的统计分析 | 第79页 |
2.1.4 实验结果 | 第79-106页 |
2.1.4.1 星形胶质细胞U-87MG分泌的MV的生化与形态学鉴定 | 第79-81页 |
2.1.4.2 LPS刺激星形胶质细胞U-87MG分泌的LPS SV能够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SH-SY5Y对神经毒素的敏感性 | 第81-83页 |
2.1.4.3 LPS SV中的microRNA的表达谱发生变化 | 第83-86页 |
2.1.4.4 LPS SV中分泌的miR-34a通过抑制SH-SY5Y中Bcl-2蛋白的表达促进其凋亡 | 第86-95页 |
2.1.4.5 LPS刺激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miR-34a能够促进原代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 | 第95-98页 |
2.1.4.6 LPS刺激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miR-34a促进大鼠中脑黑质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 | 第98-102页 |
2.1.4.7 LPS刺激模拟的PD炎症环境中携带miR-34a inhibitor的SV和TNF-α抗体可以协同作用保护大鼠中脑黑质部多巴胺能神经元 | 第102-106页 |
2.1.5 讨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2.2 miR-17家族通过调节BMP信号通路调节神经元的自稳 | 第111-142页 |
2.2.1 引言 | 第111-112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112-114页 |
2.2.2.1 实验动物 | 第112页 |
2.2.2.2 实验细胞 | 第112页 |
2.2.2.3 实验试剂 | 第112-113页 |
2.2.2.4 实验仪器 | 第113-114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114-120页 |
2.2.3.1 细胞培养的方法 | 第114-115页 |
2.2.3.2 细胞的转染 | 第115页 |
2.2.3.3 qRT-PCR | 第115页 |
2.2.3.4 western blotting | 第115页 |
2.2.3.5 p-MIR-report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 | 第115-116页 |
2.2.3.6 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 | 第116-118页 |
2.2.3.7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 | 第118-120页 |
2.2.3.8 免疫细胞化学 | 第120页 |
2.2.4 实验结果 | 第120-137页 |
2.2.4.1 BMP2上调miR-17-92和miR-106b-25 cluster中的miR-17家族成员的表达 | 第120-122页 |
2.2.4.2 BMP2通过Smad通路调节miR-17-92和miR-106b-25 cluster的转录 | 第122-126页 |
2.2.4.3 miR-17家族的microRNA调节BMPRⅡ的表达 | 第126-130页 |
2.2.4.4 BMP2通过miR-17家族调节BMPRⅡ表达 | 第130-133页 |
2.2.4.5 BMP-miR-17family-BMPRⅡ负反馈调节环路在神经细胞中发挥的作用 | 第133-137页 |
2.2.5 讨论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