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1 三萜皂苷及其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1 三萜皂苷的药理作用 | 第19-22页 |
1.2 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2-23页 |
1.3 三萜皂苷代谢调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3-25页 |
1.4 三萜皂苷的提取和检测方法 | 第25页 |
2 水稻转基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 第25-29页 |
2.1 生物安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 第26页 |
2.2 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 第26-29页 |
第二章 竹节人参βAS和DS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第29-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4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9-31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1.1.2 菌种 | 第29页 |
1.1.3 试剂 | 第29-30页 |
1.1.4 主要溶液 | 第30页 |
1.1.5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1.1.6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站 | 第30-3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1-46页 |
1.2.1 竹节人参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31-32页 |
1.2.2 竹节人参βAS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 第32-41页 |
1.2.3 竹节人参DS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 第41-42页 |
1.2.4 βAS和DS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 第42页 |
1.2.5 βAS和DS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42-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73页 |
2.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46-47页 |
2.2 βAS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 第47-52页 |
2.2.1 βAS基因保守区域的RT-PCR | 第47-48页 |
2.2.2 βAS基因的3'-RACE | 第48页 |
2.2.3 βAS基因的5'-RACE | 第48-49页 |
2.2.4 βAS基因编码序列的扩增 | 第49-52页 |
2.3 DS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 第52-54页 |
2.4 βAS基因的序列分析和功能预测 | 第54-62页 |
2.4.1 βAS基因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 第54-58页 |
2.4.2 βAS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及其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58页 |
2.4.3 竹节人参βAS蛋白的结构分析与功能预测 | 第58-62页 |
2.5 DS基因的序列分析和功能预测 | 第62-69页 |
2.5.1 DS基因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 第62-65页 |
2.5.2 DS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及其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65-68页 |
2.5.3 竹节人参DS蛋白的结构分析与功能预测 | 第68-69页 |
2.6 βAS和DS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69-73页 |
2.6.1 βAS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69-70页 |
2.6.2 DS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70-73页 |
3 讨论 | 第73-74页 |
第三章 竹节人参βAS和DS基因转化水稻的研究 | 第74-11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9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4-75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74页 |
1.1.2 菌种 | 第74页 |
1.1.3 试剂与主要溶液 | 第74页 |
1.1.4 主要培养基 | 第74-75页 |
1.1.5 主要仪器 | 第75页 |
1.1.6 密码子优化相关网站 | 第7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75-91页 |
1.2.1 目的基因序列的优化设计与全基因合成 | 第75-77页 |
1.2.2 目的基因双T-DNA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7-80页 |
1.2.3 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转化水稻 | 第80-83页 |
1.2.4 转基因水稻的检测分析 | 第83-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113页 |
2.1 目的基因序列的优化设计与全基因合成 | 第91-97页 |
2.1.1 目的基因序列的优化设计与人工合成 | 第91-95页 |
2.1.2 目的基因序列优化前后的密码子偏性比较 | 第95-97页 |
2.2 目的基因双T-DNA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7-98页 |
2.2.1 βAS基因双T-DNA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7页 |
2.2.2 DS基因双T-DNA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7-98页 |
2.3 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转化水稻 | 第98-100页 |
2.3.1 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98-99页 |
2.3.2 水稻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 | 第99页 |
2.3.3 重组农杆菌侵染胚性愈伤组织与植株再生 | 第99-100页 |
2.4 转基因水稻的获得及其检测分析 | 第100-113页 |
2.4.1 转基因水稻的PCR鉴定 | 第100-102页 |
2.4.2 T-DNA区插入位点的hiTAIL-PCR分析 | 第102-105页 |
2.4.3 转基因水稻中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的qRT-PCR分析 | 第105-108页 |
2.4.4 转基因水稻中目的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108-109页 |
2.4.5 转基因水稻中皂苷元含量的HPLC检测 | 第109-113页 |
3 讨论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附录 | 第123-129页 |
附录1 本研究所采用的基本培养基配方 | 第123-127页 |
附录2 本研究所采用的部分载体图谱 | 第127-128页 |
附录3 本研究所采用的DNA Marker | 第128-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