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8-28页 |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1.2.1 地应力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2 沉积岩层结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采场底板应力传播规律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4 采场底板巷道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6-2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芦岭矿井8煤层底板沉积岩层结构特征 | 第28-48页 |
2.1 矿井工程地质背景 | 第28-33页 |
2.1.1 矿井地层 | 第28-30页 |
2.1.2 含煤概况 | 第30-31页 |
2.1.3 矿井地质构造概况 | 第31-33页 |
2.2 芦岭矿井主采煤层段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 第33-39页 |
2.2.1 主采煤层段沉积特征 | 第33-34页 |
2.2.2 主采煤层段沉积环境 | 第34-38页 |
2.2.3 原生沉积构造序列及其沉积环境解释 | 第38-39页 |
2.3 8煤层底板岩性类型与沉积模式 | 第39-46页 |
2.3.1 8煤底板岩性组成 | 第39-41页 |
2.3.2 8煤底板岩性组合特征 | 第41-43页 |
2.3.3 8煤底板岩层沉积模式 | 第43-44页 |
2.3.4 8煤底板沉积岩层结构类型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 芦岭矿井地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48-68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矿井地应力测试 | 第48-59页 |
3.2.1 矿井地应力应力解除法测试 | 第48-52页 |
3.2.2 矿井地应力AE法测试 | 第52-56页 |
3.2.3 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56-59页 |
3.3 芦岭矿井Ⅱ水平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 第59-66页 |
3.3.1 反演方法选择 | 第59-60页 |
3.3.2 反演模型建立 | 第60-62页 |
3.3.3 反演过程 | 第62-64页 |
3.3.4 芦岭矿井Ⅱ水平地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64-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采场底板巷道围岩应力弹性力学解 | 第68-86页 |
4.1 理论模型建立 | 第68-70页 |
4.1.1 采场底板巷道力学模型 | 第68-69页 |
4.1.2 采场底板巷道应力求解思路 | 第69-70页 |
4.2 不考虑自重应力求解 | 第70-76页 |
4.2.1 弹性力学的复变函数解 | 第70-71页 |
4.2.2 保角映射 | 第71-72页 |
4.2.3 边界条件 | 第72-76页 |
4.3 考虑自重应力求解 | 第76-80页 |
4.3.1 原岩应力解 | 第76页 |
4.3.2 巷道开挖岩层自重反力产生的应力解 | 第76-77页 |
4.3.3 巷道围岩应力解 | 第77-78页 |
4.3.4 巷道围岩应力级数展开 | 第78-80页 |
4.4 采场底板巷道应力弹性解的验证 | 第80-81页 |
4.5 不同地应力下的采场底板巷道周边应力分布规律 | 第81-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5 采场底板应力演化及巷道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 第86-122页 |
5.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86-90页 |
5.1.1 工程地质模型建立 | 第86-87页 |
5.1.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87-89页 |
5.1.3 本构模型的选取及计算参数 | 第89-90页 |
5.2 数值模拟方案 | 第90-92页 |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92-121页 |
5.3.1 沉积岩层结构对采场底板应力演化及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92-114页 |
5.3.2 边界断层对采场底板巷道变形的影响 | 第114-12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6 采场底板应力演化及巷道变形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 | 第122-144页 |
6.1 地应力场对采场底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模拟试验 | 第122-134页 |
6.1.1 相似模型的设计及制作 | 第122-128页 |
6.1.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28-134页 |
6.2 边界断层对采场底板应力演化及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模拟试验 | 第134-141页 |
6.2.1 边界断层相似模型的设计及制作 | 第134-138页 |
6.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38-14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41-144页 |
7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地应力-岩层结构控制机理分析及工程验证 | 第144-164页 |
7.1 采场底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地应力-岩层结构控制机理分析 | 第144-145页 |
7.2 采场底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地应力-沉积岩层结构机理验证 | 第145-163页 |
7.2.1 初始地应力场对芦岭Ⅱ水平巷道变形破坏分析 | 第145-148页 |
7.2.2 采场底板巷道采动附加应力演化规律分析 | 第148-158页 |
7.2.3 采动应力场及岩层结构对芦岭煤矿Ⅱ水平巷道变形破坏分析 | 第158-16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64-168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64-166页 |
8.2 创新点 | 第166页 |
8.3 展望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80页 |
致谢 | 第180-182页 |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