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土壤环境和宿主对黄芪根瘤菌分布及共生专一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一览表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3页
    1.1 中国中药材黄芪的种植概况第15-16页
    1.2 固氮作用第16-17页
        1.2.1 工业固氮第16页
        1.2.2 大气固氮第16页
        1.2.3 生物固氮第16-17页
    1.3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第17-26页
        1.3.1 根瘤菌的分类第17-18页
        1.3.2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识别第18-20页
        1.3.3 根瘤的形态第20-22页
        1.3.4 膨胀型类菌体和非膨胀型类菌体第22-23页
        1.3.5 结瘤相关的化学信号分子第23-25页
        1.3.6 固氮有效性第25-26页
    1.4 黄芪的根瘤菌多样性第26-27页
        1.4.1 RFLP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样性分析第27页
        1.4.2 Biolog唯一碳源利用第27页
    1.5 基因组学第27-28页
        1.5.1 测序技术的发展第27-28页
        1.5.2 结构基因组学第28页
        1.5.3 功能基因组学第28页
        1.5.4 基因组学技术在根瘤菌中的应用第28页
    1.6 转录组学第28-29页
    1.7 根瘤菌剂的国内外应用现状第29-30页
        1.7.1 根瘤菌剂的生产第29-30页
        1.7.2 根瘤菌剂的应用第30页
    1.8 本论文研究目的第30页
    1.9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30-31页
    1.10 技术路线第31-33页
第二章 地理环境对黄芪根瘤菌的物种分布的影响第33-59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实验材料第33-35页
        2.2.1 根瘤的采集第33-34页
        2.2.2 培养基配方及化学试剂第34-35页
    2.3 实验方法第35-41页
        2.3.1 根瘤菌的分离纯化和保藏第35页
        2.3.2 DNA提取第35-36页
        2.3.3 16S rDNA基因扩增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第36-37页
        2.3.4 IGS基因扩增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第37页
        2.3.5 回接实验第37-38页
        2.3.6 代表菌株16S rDNA,持家基因的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第38-39页
        2.3.7 结瘤基因nodC和固氮基因nifH的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第39-40页
        2.3.8 采样点土壤因子分析第40页
        2.3.9 根瘤菌物种分布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第40页
        2.3.10 GenGIS生物地理分布作图第40-4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1-59页
        2.4.1 中国主要黄芪种植生态区的根瘤菌样品菌株分布图第41页
        2.4.2 16S rDNA限制性内切酶RFLP指纹图谱分析第41-43页
        2.4.3 16S rDNA与IGS限制性内切酶RFLP指纹图谱合并分析第43-45页
        2.4.4 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第45-47页
        2.4.5 持家基因序列合并系统发育分析第47-50页
        2.4.6 结瘤基因nodC与固氮基因nifH系统发育分析第50-53页
        2.4.7 回接实验结果分析第53页
        2.4.8 土壤理化性质物种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第53-56页
        2.4.9 中国主要黄芪种地地区根瘤菌多样性及其与宿主的关系第56-59页
第三章 黄芪根瘤内生细菌新种的鉴定第59-77页
    3.1 引言第59页
    3.2 实验材料第59-60页
        3.2.1 菌株信息第59-60页
        3.2.2 培养基配方第60页
        3.2.3 化学试剂第60页
        3.2.4 参比菌株信息第60页
    3.3 实验方法第60-66页
        3.3.1 DNA提取第60-61页
        3.3.2 16S基因的扩增及分析第61页
        3.3.3 持家基因序列扩增及合并序列的分析第61页
        3.3.4 结瘤基因nodC及固氮基因nifH的测序及序列分析第61页
        3.3.5 全基因组测序、组装第61-62页
        3.3.6 基因预测及注释第62页
        3.3.7 全基因组ANI值计算及(G+C)含量分析第62-63页
        3.3.8 脂肪酸成分分析第63页
        3.3.9 唯一C源利用及表型性状测定第63-65页
        3.3.10 BOX指纹图谱分析第65页
        3.3.11 回接及交叉结瘤实验第65-66页
        3.3.12 代时测定第66页
        3.3.13 扫描电镜观察第66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66-77页
        3.4.1 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第66-67页
        3.4.2 持家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第67-68页
        3.4.3 结瘤基因nodC和固氮基因nifH的系统发育分析第68-69页
        3.4.4 全基因组ANI值计算第69-71页
        3.4.5 脂肪酸主成分分析第71-72页
        3.4.6 唯一碳源利用及其它表型测定第72-75页
        3.4.7 BOX指纹图谱分析第75页
        3.4.8 回接实验及交叉结瘤结果第75-76页
        3.4.9 代时测定第76页
        3.4.10 扫描电镜结果第76页
        3.4.11 结论第76-77页
第四章 与黄芪特异性共生的根瘤菌全基因组分析第77-101页
    4.1 引言第77-78页
    4.2 实验材料第78-79页
    4.3 实验方法第79-85页
        4.3.1 全基因组DNA的提取第79页
        4.3.2 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第79页
        4.3.3 基因预测和注释第79页
        4.3.4 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第79页
        4.3.5 核心基因组、附属基因组及泛基因组分析第79-80页
        4.3.6 与宿主选择性相关的共生岛基因排列第80页
        4.3.7 与黄芪共生的菌株特有基因分析第80页
        4.3.8 山羊豆族共生菌株特有基因数据库注释(COG、KEGG、nr)第80-81页
        4.3.9 山羊豆族共生菌株特有基因蛋白结构预测第81页
        4.3.10 黄芪共生根瘤菌nodO基因的普适扩增第81页
        4.3.11 nodO基因进化分析第81-82页
        4.3.12 R.yanglingense CCBAU 01603的nodO敲除第82-84页
        4.3.13 nodO删除突变体的共生表型验证第84-85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85-101页
        4.4.1 DNA样品检测第85页
        4.4.2 全基因组序列组装及预测结果第85-86页
        4.4.3 16S系统发育分析第86-88页
        4.4.4 核心基因家族、泛基因家族分析第88-90页
        4.4.5 共生基因结构第90-91页
        4.4.6 与山羊豆族宿主特异性共生的根瘤菌特有基因分布第91-93页
        4.4.7 nodO通用引物的扩增第93-94页
        4.4.8 nodO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第94-96页
        4.4.9 nodO删除突变株共生表型第96-101页
第五章 黄芪与不同根瘤菌的共生匹配性分析第101-113页
    5.1 引言第101页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01-104页
        5.2.1 固氮酶活性测定第101-102页
        5.2.2 差异基因分析第102-10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4-113页
        5.3.1 两株根瘤菌与黄芪的共生表型比较第104-106页
        5.3.2 固氮酶活测定第106-107页
        5.3.3 根瘤电镜切片第107-109页
        5.3.4 CCBAU 01550和CCBAU 45272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第109-110页
        5.3.5 转录组数据拼接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110-113页
第六章 高效根瘤菌对黄芪的促生效果研究第113-116页
    6.1 绪论第113页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113页
        6.2.1 蛭石条件下与黄芪的共生研究第113页
        6.2.2 野外土壤环境条件下与黄芪的共生研究第113页
        6.2.3 恒山山脉的种植试验第11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3-116页
        6.3.1 蛭石及土壤条件下的接种试验第113-115页
        6.3.2 大田应用中的蘸根移栽接种试验第115-116页
结论和展望第116-118页
附录第118-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个人简介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
下一篇:生半夏胚胎发育毒性及其复方配伍减毒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