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1 文献综述第15-25页
    1.1 稻虾复合种养发展概况第15-17页
    1.2 潜育性稻田分布及障碍因子第17-19页
    1.3 克氏原螯虾主要生活习性第19-21页
        1.3.1 掘穴习性第19页
        1.3.2 蜕壳习性第19-20页
        1.3.3 食性第20-21页
    1.4 土壤动物扰动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第21-25页
        1.4.1 土壤动物扰动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第21-22页
        1.4.2 土壤动物扰动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第22-24页
        1.4.3 土壤动物扰动对土壤微生物性状的影响第24-25页
2 研究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5-28页
    2.1 研究背景第25-26页
    2.2 研究内容第26-27页
    2.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3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28-41页
    3.1 前言第2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8-31页
        3.2.1 试验区概况第28-29页
        3.2.2 试验设计第29页
        3.2.3 田间管理第29页
        3.2.4 土样采集第29-30页
        3.2.5 土样测定指标及方法第30页
        3.2.6 数据分析与统计第30-3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3.3.1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第31-32页
        3.3.2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第32页
        3.3.3 稻虾共作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第32-33页
        3.3.4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第33-34页
        3.3.5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第34页
        3.3.6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速效氮素的影响第34-35页
        3.3.7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pH、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第35-36页
        3.3.8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第36-37页
    3.4 讨论第37-40页
    3.5 结论第40-41页
4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酶活及土壤碳库的影响第41-52页
    4.1 前言第4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4.2.1 土样采集第41-42页
        4.2.2 土样测定指标及方法第42-43页
        4.2.3 数据统计分析第4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3-48页
        4.3.1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4.3.2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第44-45页
        4.3.3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有效率的影响第45-46页
        4.3.4 稻虾共作模式下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特征第46页
        4.3.5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第46-47页
        4.3.6 土壤酶活、有机碳及活性组分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第47-48页
    4.4 讨论第48-51页
    4.5 结论第51-52页
5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影响第52-66页
    5.1 前言第5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2-55页
        5.2.1 土样采集第52-53页
        5.2.2 土样测定指标及方法第53-55页
        5.2.3 数据统计分析第5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5-63页
        5.3.1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第55-58页
        5.3.2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58-61页
        5.3.3 土壤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第61-63页
    5.4 讨论第63-65页
        5.4.1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影响第63-64页
        5.4.2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64-65页
        5.4.3 土壤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关系第65页
    5.5 结论第65-66页
6 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生产力及其经济效益分析第66-76页
    6.1 前言第66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66-69页
        6.2.1 试验区概况第66-67页
        6.2.2 试验设计第67页
        6.2.3 田间管理第67-68页
        6.2.4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第68-69页
        6.2.5 数据统计分析第69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9-74页
        6.3.1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69-70页
        6.3.2 不同处理对水稻氮磷钾养分累积的影响第70-71页
        6.3.3 不同处理对水稻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71-72页
        6.3.4 稻虾共作模式下经济效益分析第72-74页
    6.4 讨论第74-75页
    6.5 结论第75-76页
7 稻虾共作生态系统碳、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第76-87页
    7.1 前言第76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76-78页
        7.2.1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第77-78页
        7.2.2 数据统计分析第78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78-85页
        7.3.1 土壤子系统C、N和P循环与平衡状况第78-80页
        7.3.2 克氏原螯虾子系统C、N、P循环与平衡状况第80-81页
        7.3.3 “稻虾共作”生态系统C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第81-82页
        7.3.4 “稻虾共作”生态系统N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第82-83页
        7.3.5 “稻虾共作”生态系统P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第83-85页
    7.4 讨论第85-86页
    7.5 结论第86-87页
8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87-90页
    8.1 主要结论第87-88页
    8.2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第88-89页
    8.3 问题与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苯磺酰胺类Bcl-2蛋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活性研究
下一篇:土壤环境和宿主对黄芪根瘤菌分布及共生专一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