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1-26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23-24页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4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一)研究重难点 | 第25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升旗仪式的基本内涵研究 | 第26-40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 | 第26-31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 第26-28页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内容 | 第28-31页 |
二、升旗仪式的基本要义 | 第31-37页 |
(一)仪式的基本内涵 | 第32-35页 |
(二)升旗仪式的内涵意义 | 第35-37页 |
三、升旗仪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合性联系 | 第37-40页 |
(一)升旗仪式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 第37-38页 |
(二)升旗仪式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实践载体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升旗仪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彰显 | 第40-49页 |
一、升旗仪式的教育功能 | 第40-42页 |
(一)凝聚功能 | 第41页 |
(二)导向功能 | 第41页 |
(三)规范功能 | 第41页 |
(四)激励功能 | 第41-42页 |
二、升旗仪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彰显 | 第42-45页 |
(一)文化传承的价值彰显——身临其境,陶冶个人情感 | 第42-43页 |
(二)个体社会化的价值彰显——引导方向,规范个体行为 | 第43-44页 |
(三)社会凝聚的价值彰显——凝聚人心,培养个体归属感 | 第44-45页 |
三、升旗仪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中的意义所在 | 第45-49页 |
(一)培养大学生具备国家观念的仪式化表达 | 第45-46页 |
(二)大学生凝聚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 第46-47页 |
(三)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传播的需求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升旗仪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分析 | 第49-66页 |
一、升旗仪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目标作用 | 第50-55页 |
(一)确立大学生的民族复兴信念 | 第51-52页 |
(二)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 第52-53页 |
(三)传承与延续大学生中华文明精神 | 第53-54页 |
(四)倡导大学生和谐的价值理念 | 第54-55页 |
二、升旗仪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取向作用 | 第55-60页 |
(一)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 | 第56-57页 |
(二)大学生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 第57-58页 |
(三)大学生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实现 | 第58-59页 |
(四)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思维的养成 | 第59-60页 |
三、升旗仪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准则作用 | 第60-66页 |
(一)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 第61-62页 |
(二)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 | 第62-63页 |
(三)塑造大学生的诚信品格 | 第63-64页 |
(四)促进大学生成为“向上向善”的好青年 | 第64-66页 |
第四章 以升旗仪式为载体,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再思考 | 第66-72页 |
一、以升旗仪式为载体,着眼现代国家价值目标,凝聚大学生价值共识的思考 | 第67-69页 |
(一)以现代国家价值目标作为大学生价值共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67-68页 |
(二)以升旗仪式为载体,凝聚大学生价值共识 | 第68-69页 |
二、以升旗仪式为载体,着眼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思考 | 第69-70页 |
(一)以现代社会价值取向作为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论基础 | 第69-70页 |
(二)以升旗仪式为载体,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 | 第70页 |
三、以升旗仪式为载体,着眼现代公民价值准则,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思考 | 第70-72页 |
(一)以现代公民价值准则作为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理论基础 | 第70-71页 |
(二)以升旗仪式为载体,激发大学生创造力 | 第71-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