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写表 | 第8-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6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2 染料和染料废水对环境的危害 | 第16-18页 |
1.3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处理技术 | 第18-28页 |
1.3.1 染料废水的来源 | 第18-21页 |
1.3.2 染料废水的特征 | 第21-23页 |
1.3.3 染料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23-27页 |
1.3.4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1.3.5 废水排放标准和回用标准 | 第27-28页 |
1.4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 第28-43页 |
1.4.1 生物电化学系统概述 | 第28-29页 |
1.4.2 生物电化学系统对难降解污染物的转化和去除 | 第29-34页 |
1.4.3 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应用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 第34-43页 |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43-44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44-46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45-4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62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46-54页 |
2.1.1 升流式生物电化学反应器 | 第46-48页 |
2.1.2 升流式厌氧污泥-生物电化学复合反应器的构建 | 第48-50页 |
2.1.3 染料废水处理工艺系统 | 第50-54页 |
2.2 实验设备和材料 | 第54-55页 |
2.2.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4页 |
2.2.2 实验试剂和材料 | 第54-5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5-58页 |
2.3.1 样品预处理 | 第55页 |
2.3.2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分析 | 第55-56页 |
2.3.3 常规水质测定方法 | 第56页 |
2.3.4 挥发性脂肪酸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2.3.5 染料脱色产物测定方法 | 第57-58页 |
2.3.6 气体组分测定方法 | 第58页 |
2.3.7 锂离子测定方法 | 第58页 |
2.4 生物测序样品取样及测定方法 | 第58-59页 |
2.5 计算方法 | 第59-62页 |
第3章以生活污水为电子供体驱动生物电化学系统降解偶氮染料AO7 | 第62-88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电子供体类型对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偶氮染料的影响 | 第62-69页 |
3.2.1 电子供体类型对脱色效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3.2.2 偶氮染料脱色产物的生成效率 | 第63-64页 |
3.2.3 电流及电化学贡献率 | 第64-66页 |
3.2.4 电子供体类型对COD去除及产气的影响 | 第66-68页 |
3.2.5 电子平衡 | 第68-69页 |
3.3 电子供体浓度对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偶氮染料的影响 | 第69-73页 |
3.3.1 电子供体浓度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 第69页 |
3.3.2 电子供体浓度对脱色产物的影响 | 第69-70页 |
3.3.3 电流及电化学贡献率 | 第70-71页 |
3.3.4 电子供体浓度对COD去除的影响 | 第71-73页 |
3.4 缓冲体系对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偶氮染料的影响 | 第73-77页 |
3.4.1 缓冲体系对脱色效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3.4.2 电导率和pH的变化 | 第74-76页 |
3.4.3 电流的变化 | 第76-77页 |
3.5 电子供体类型对电极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解析 | 第77-86页 |
3.5.1 群落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 第77-80页 |
3.5.2 不同分类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 第80-83页 |
3.5.3 优势菌属的潜在功能解析 | 第83-8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4章 厌氧-生物电化学复合系统的构建及数值模拟 | 第88-114页 |
4.1 引言 | 第88页 |
4.2 电极材质及位置对复合反应器效能的影响 | 第88-95页 |
4.2.1 电极材质及位置对脱色效能的影响 | 第88-92页 |
4.2.2 电极材质及位置对脱色产物的影响 | 第92页 |
4.2.3 电极材质及位置对COD去除的影响 | 第92-94页 |
4.2.4 电极材质及位置对出水VFAs的影响 | 第94-95页 |
4.2.5 电极材质及位置对电流的影响 | 第95页 |
4.3 电极材质及位置对复合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 第95-102页 |
4.3.1 RTD的数学描述 | 第95-96页 |
4.3.2 RTD曲线 | 第96-98页 |
4.3.3 流动模型拟合 | 第98-102页 |
4.4 复合反应器的数值模拟 | 第102-113页 |
4.4.1 数值模拟技术概述 | 第102-104页 |
4.4.2 模型建立及计算求解 | 第104-108页 |
4.4.3 复合反应器的流场解析 | 第108-110页 |
4.4.4 RTD实验的数值模拟 | 第110-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5章 组合工艺系统的构建及其处理染料废水的效能 | 第114-134页 |
5.1 引言 | 第114页 |
5.2 染料废水处理工艺系统构建 | 第114-125页 |
5.2.1 工艺系统组合形式优化 | 第114-117页 |
5.2.2 工艺系统回流比优化 | 第117-122页 |
5.2.3 反硝化单元位置优化 | 第122-124页 |
5.2.4 反硝化脱氮消耗电子供体浓度评估 | 第124-125页 |
5.3 工艺系统处理混合染料废水的效能 | 第125-130页 |
5.3.1 工艺系统的色度去除效能 | 第125-127页 |
5.3.2 工艺系统的COD去除效能 | 第127页 |
5.3.3 工艺系统的电化学性能 | 第127-128页 |
5.3.4 工艺系统的氮去除效能 | 第128-129页 |
5.3.5 工艺系统与除磷单元匹配 | 第129-130页 |
5.4 工艺系统与深度处理技术匹配 | 第130-13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结论 | 第134-135页 |
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4-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个人简历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