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氧化联合粉末活性炭吸附缓解超滤膜污染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2页 |
1.1 超滤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1.1 超滤在水处理中应用 | 第17-18页 |
1.1.2 超滤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第18-19页 |
1.2 超滤膜膜污染机理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2.1 超滤膜污染物的鉴定与分类 | 第19-21页 |
1.2.2 超滤膜污染机理 | 第21-24页 |
1.3 活性炭吸附缓解超滤膜污染 | 第24-26页 |
1.3.1 活性炭膜工艺组合方式 | 第24页 |
1.3.2 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 | 第24-25页 |
1.3.3 活性炭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25-26页 |
1.4 臭氧缓解膜污染 | 第26-29页 |
1.4.1 臭氧与有机物反应 | 第26-28页 |
1.4.2 臭氧对膜污染的缓解 | 第28-29页 |
1.5 课题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1.5.1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4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2-34页 |
2.1.1 试验试剂 | 第32-33页 |
2.1.2 试验用水 | 第33-34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34-35页 |
2.2.1 浸没式中空纤维超滤膜系统 | 第34页 |
2.2.2 平板超滤膜系统 | 第34-35页 |
2.3 膜污染分析方法 | 第35-39页 |
2.3.1 膜污染阻力评价方法 | 第35-37页 |
2.3.2 表面自由能分析 | 第37-38页 |
2.3.3 经典膜孔堵塞滤饼过滤模型 | 第38-39页 |
2.4 分析检测方法 | 第39-43页 |
2.4.1 常规水质指标的检测 | 第39页 |
2.4.2 吸附剂颗粒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39页 |
2.4.3 吸附剂孔隙结构的测定 | 第39页 |
2.4.4 Zeta电位与胶体粒径的测定 | 第39-40页 |
2.4.5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第40页 |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40页 |
2.4.7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2.4.8 多糖和蛋白检测 | 第41页 |
2.4.9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 | 第41-42页 |
2.4.10 臭氧浓度和pCBA检测 | 第42-43页 |
第3章 PAC吸附对超滤膜污染影响研究 | 第43-85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超滤膜污染影响因素 | 第44-63页 |
3.2.1 活性炭粒径对控制膜污染影响 | 第44-54页 |
3.2.2 PAC吸附对HA引起膜污染的影响 | 第54-58页 |
3.2.3 钙离子浓度对膜污染影响 | 第58-63页 |
3.3 PAC吸附预处理对NOM的去除 | 第63-67页 |
3.3.1 溶解性有机物去除效能 | 第63-64页 |
3.3.2 荧光有机物的去除 | 第64-66页 |
3.3.3 对原水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 PAC吸附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67-80页 |
3.4.1 对短期膜污染的影响 | 第67-70页 |
3.4.2 对长期膜污染的影响 | 第70-73页 |
3.4.3 对浓缩效应产生膜污染控制 | 第73-76页 |
3.4.4 对不可逆膜污染控制 | 第76-80页 |
3.5 PAC吸附预处理缓解超滤膜污染机制 | 第80-83页 |
3.5.1 初期腐殖酸疏水性吸附 | 第81页 |
3.5.2 浓差极化作用 | 第81-82页 |
3.5.3 蛋白质主导的滤饼层形成 | 第82-8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4章 预氧化缓解超滤膜污染研究 | 第85-109页 |
4.1 引言 | 第85-86页 |
4.2 预氧化对有机物物化特性的影响 | 第86-92页 |
4.2.1 预氧化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第86-87页 |
4.2.2 预氧化对超滤截留效率的影响 | 第87-88页 |
4.2.3 预氧化对生物聚合物的去除 | 第88-89页 |
4.2.4 预氧化对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89-92页 |
4.3 预氧化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第92-96页 |
4.3.1 预氧化对通量的影响 | 第92-94页 |
4.3.2 预氧化对膜阻力的影响 | 第94-96页 |
4.4 预氧化缓解膜污染机理模型分析 | 第96-103页 |
4.4.1 预氧化缓解膜污染特征曲线 | 第96-98页 |
4.4.2 预氧化对污染机制转变的影响 | 第98-101页 |
4.4.3 生物聚合物对污染机制转变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4.5 预氧化缓解膜污染界面作用和机理分析 | 第103-108页 |
4.5.1 表面自由能分析 | 第103-105页 |
4.5.2 膜污染表征 | 第105-106页 |
4.5.3 臭氧缓解膜污染机理分析 | 第106-10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5章 臭氧预氧化联合PAC吸附缓解膜污染研究 | 第109-134页 |
5.1 引言 | 第109页 |
5.2 联合预处理对有机物的去除 | 第109-119页 |
5.2.1 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5.2.2 对超滤截留效率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5.2.3 对生物聚合物去除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2.4 对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114-119页 |
5.3 联合预处理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5.3.1 对通量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5.3.2 对膜污染阻力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5.4 联合预处理缓解膜污染机理分析 | 第122-133页 |
5.4.1 膜污染缓解模型分析 | 第122-125页 |
5.4.2 对羟基自由基暴露的影响 | 第125-128页 |
5.4.3 表面自由能分析 | 第128-129页 |
5.4.4 膜污染表征 | 第129-131页 |
5.4.5 联合预处理缓解膜污染机制 | 第131-13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结论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个人简历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