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基于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行为特征的健身场地可达性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22页
    1.1 课题的来源及背景第9-11页
        1.1.1 课题的来源第9页
        1.1.2 课题的背景第9-1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1-18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1-14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4-17页
        1.2.3 相关研究评述第17-18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9-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4.3 研究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第22-37页
    2.1 主要概念解析第22-27页
        2.1.1 寒地城市的定义及特征第22-23页
        2.1.2 老年人口的定义第23页
        2.1.3 健身行为的定义与分类第23-24页
        2.1.4 健身场地的定义与分类第24-25页
        2.1.5 可达性的概念及特征第25-27页
    2.2 健身行为的研究方法第27-29页
        2.2.1 双标水法第27-28页
        2.2.2 直接测热法第28页
        2.2.3 间接测热法第28页
        2.2.4 心率表法第28页
        2.2.5 运动传感器第28-29页
        2.2.6 体力活动问卷第29页
    2.3 老年人健身的影响因素第29-32页
        2.3.1 社会经济属性第30页
        2.3.2 气候因素第30-31页
        2.3.3 可达性因素第31-32页
        2.3.4 路径环境因素第32页
        2.3.5 连接性因素第32页
    2.4 健身场地可达性的影响因素第32-33页
        2.4.1 道路交通网络第32-33页
        2.4.2 道路交通网络健身场地的用地属性、分布与规模第33页
        2.4.3 老年人口分布第33页
    2.5 健身场地可达性的评价方法第33-36页
        2.5.1 比例法第34页
        2.5.2 最近距离法第34页
        2.5.3 机会累积法第34-35页
        2.5.4 空间相互作用法第35-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行为特征及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现状第37-59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37-38页
        3.1.1 南岗区概况第37-38页
        3.1.2 气候背景第38页
    3.2 调研策划第38-43页
        3.2.1 调研目的第38页
        3.2.2 调研地点第38-39页
        3.2.3 健身场地现状第39-40页
        3.2.4 问卷设计第40-43页
        3.2.5 研究技术路线第43页
    3.3 调研实施第43-44页
        3.3.1 研究对象筛选第43-44页
        3.3.2 数据采集与统计第44页
    3.4 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行为现状与分析第44-52页
        3.4.1 健身场地总体特征第44-47页
        3.4.2 南岗区老年人口概况第47-48页
        3.4.3 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行为特征第48-52页
    3.5 南岗区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的构建第52-56页
        3.5.1 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构建第52-55页
        3.5.2 时间阻抗的设定第55页
        3.5.3 可达性的计算第55-56页
    3.6 南岗区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现状第56-58页
    3.7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南岗区健身场地可达性评价及优化策略第59-75页
    4.1 南岗区健身场地可达性评价第59-63页
        4.1.1 评价指标第59-60页
        4.1.2 健身场地可达性总体评价第60-63页
    4.2 南岗区健身场地分布现状问题总结第63-64页
        4.2.1 健身场地分布不均衡第63-64页
        4.2.2 健身场地忽视老年人口需求第64页
        4.2.3 健身场地缺乏对寒地气候的考量第64页
    4.3 健身场地总体布局视角下的优化策略第64-66页
        4.3.1 增加健身场地密度第64-65页
        4.3.2 均衡健身场地分布第65-66页
    4.4 老年人口视角下的优化策略第66-68页
        4.4.1 考虑不同街道/社区老年人口对健身场地需求第66-67页
        4.4.2 结合社区养老设施布局健身场地第67页
        4.4.3 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性第67-68页
    4.5 交通网络系统视角下的优化策略第68-70页
        4.5.1 完善城市路网结构第68-69页
        4.5.2 优先建设步行空间第69-70页
    4.6 土地混合利用视角下的优化策略第70-72页
        4.6.1 结合居住用地建设健身场地第70-72页
        4.6.2 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第72页
        4.6.3 建设专门的健身场地第72页
    4.7 寒地气候防护视角下的优化策略第72-74页
        4.7.1 重点建设室内健身场地第73页
        4.7.2 加强对寒地气候与建成环境要素的考量第73-74页
    4.8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附录1第84-88页
附录2第88-90页
附录3第90-93页
附录4第93-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96-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动态群体智能的建筑空间形态图解设计手法研究
下一篇:哈尔滨高层住区光伏利用空间分析及其开发潜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