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课题的来源及背景 | 第9-11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2.3 相关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 第22-37页 |
2.1 主要概念解析 | 第22-27页 |
2.1.1 寒地城市的定义及特征 | 第22-23页 |
2.1.2 老年人口的定义 | 第23页 |
2.1.3 健身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 第23-24页 |
2.1.4 健身场地的定义与分类 | 第24-25页 |
2.1.5 可达性的概念及特征 | 第25-27页 |
2.2 健身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2.1 双标水法 | 第27-28页 |
2.2.2 直接测热法 | 第28页 |
2.2.3 间接测热法 | 第28页 |
2.2.4 心率表法 | 第28页 |
2.2.5 运动传感器 | 第28-29页 |
2.2.6 体力活动问卷 | 第29页 |
2.3 老年人健身的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2.3.1 社会经济属性 | 第30页 |
2.3.2 气候因素 | 第30-31页 |
2.3.3 可达性因素 | 第31-32页 |
2.3.4 路径环境因素 | 第32页 |
2.3.5 连接性因素 | 第32页 |
2.4 健身场地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2.4.1 道路交通网络 | 第32-33页 |
2.4.2 道路交通网络健身场地的用地属性、分布与规模 | 第33页 |
2.4.3 老年人口分布 | 第33页 |
2.5 健身场地可达性的评价方法 | 第33-36页 |
2.5.1 比例法 | 第34页 |
2.5.2 最近距离法 | 第34页 |
2.5.3 机会累积法 | 第34-35页 |
2.5.4 空间相互作用法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行为特征及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现状 | 第37-59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7-38页 |
3.1.1 南岗区概况 | 第37-38页 |
3.1.2 气候背景 | 第38页 |
3.2 调研策划 | 第38-43页 |
3.2.1 调研目的 | 第38页 |
3.2.2 调研地点 | 第38-39页 |
3.2.3 健身场地现状 | 第39-40页 |
3.2.4 问卷设计 | 第40-43页 |
3.2.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3页 |
3.3 调研实施 | 第43-44页 |
3.3.1 研究对象筛选 | 第43-44页 |
3.3.2 数据采集与统计 | 第44页 |
3.4 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行为现状与分析 | 第44-52页 |
3.4.1 健身场地总体特征 | 第44-47页 |
3.4.2 南岗区老年人口概况 | 第47-48页 |
3.4.3 寒地老年人冬季健身行为特征 | 第48-52页 |
3.5 南岗区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的构建 | 第52-56页 |
3.5.1 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构建 | 第52-55页 |
3.5.2 时间阻抗的设定 | 第55页 |
3.5.3 可达性的计算 | 第55-56页 |
3.6 南岗区健身场地可达性分布现状 | 第56-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南岗区健身场地可达性评价及优化策略 | 第59-75页 |
4.1 南岗区健身场地可达性评价 | 第59-63页 |
4.1.1 评价指标 | 第59-60页 |
4.1.2 健身场地可达性总体评价 | 第60-63页 |
4.2 南岗区健身场地分布现状问题总结 | 第63-64页 |
4.2.1 健身场地分布不均衡 | 第63-64页 |
4.2.2 健身场地忽视老年人口需求 | 第64页 |
4.2.3 健身场地缺乏对寒地气候的考量 | 第64页 |
4.3 健身场地总体布局视角下的优化策略 | 第64-66页 |
4.3.1 增加健身场地密度 | 第64-65页 |
4.3.2 均衡健身场地分布 | 第65-66页 |
4.4 老年人口视角下的优化策略 | 第66-68页 |
4.4.1 考虑不同街道/社区老年人口对健身场地需求 | 第66-67页 |
4.4.2 结合社区养老设施布局健身场地 | 第67页 |
4.4.3 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性 | 第67-68页 |
4.5 交通网络系统视角下的优化策略 | 第68-70页 |
4.5.1 完善城市路网结构 | 第68-69页 |
4.5.2 优先建设步行空间 | 第69-70页 |
4.6 土地混合利用视角下的优化策略 | 第70-72页 |
4.6.1 结合居住用地建设健身场地 | 第70-72页 |
4.6.2 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 | 第72页 |
4.6.3 建设专门的健身场地 | 第72页 |
4.7 寒地气候防护视角下的优化策略 | 第72-74页 |
4.7.1 重点建设室内健身场地 | 第73页 |
4.7.2 加强对寒地气候与建成环境要素的考量 | 第73-7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附录1 | 第84-88页 |
附录2 | 第88-90页 |
附录3 | 第90-93页 |
附录4 | 第93-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