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7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20-3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2.1.1 太阳辐射 | 第20-21页 |
2.1.2 光伏利用 | 第21-23页 |
2.1.3 光伏利用空间与其开发潜力 | 第23-24页 |
2.2 相关研究方法阐述 | 第24-26页 |
2.3 城市住区与光伏利用的关系 | 第26-29页 |
2.3.1 住宅建筑与光伏利用 | 第26-27页 |
2.3.2 住区广场绿地与光伏利用 | 第27-29页 |
2.4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2.4.1 瑞典哈马比(Hammarby)低碳住区 | 第29-30页 |
2.4.2 德州“蔚来城”光伏住区 | 第30-31页 |
2.4.3 上海常高公寓光伏屋顶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高层住区光伏可利用空间分析 | 第32-48页 |
3.1 住区资料收集及现场调研 | 第32-36页 |
3.1.1 哈尔滨住区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3.1.2 高层住区建成空间调查 | 第33-35页 |
3.1.3 高层住区光伏利用情况调查 | 第35-36页 |
3.2 住区光伏可利用空间分析 | 第36-47页 |
3.2.1 住宅屋顶光伏可利用空间分析 | 第36-40页 |
3.2.2 住宅立面光伏可利用空间分析 | 第40-44页 |
3.2.3 绿地光伏可利用空间分析 | 第44-45页 |
3.2.4 光伏可利用空间模型建立 | 第45-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高层住区光伏适宜空间及潜力分析 | 第48-83页 |
4.1 分析计算过程设计 | 第48-50页 |
4.1.1 模拟计算的过程确定 | 第48页 |
4.1.2 模拟计算的气象参数 | 第48-49页 |
4.1.3 模拟计算的基本运行过程 | 第49-50页 |
4.2 典型住区光伏适宜空间及潜力分析 | 第50-71页 |
4.2.1 平行行列式典型住区分析计算 | 第50-61页 |
4.2.2 错列行列式典型住区分析计算 | 第61-67页 |
4.2.3 典型住区光伏适宜空间及光伏潜力总结 | 第67-71页 |
4.3 实际住区光伏适宜空间及潜力分析 | 第71-82页 |
4.3.1 “涧桥西畔”住区调研以及空间模型建立 | 第71-73页 |
4.3.2 “涧桥西畔”住区光伏利用空间分析与潜力研究 | 第73-79页 |
4.3.3 “涧桥西畔”住区光伏适宜面积与光伏潜力总结 | 第79-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 | 第89-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