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1.3.1 产学研创新系统 | 第17-19页 |
1.3.2 耦合性 | 第19-20页 |
1.3.3 双元性创新 | 第20-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2 研究综述 | 第26-44页 |
2.1 产学研联盟机制与模式研究综述 | 第26-30页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6-27页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7-30页 |
2.2 耦合理论与产学研互动的研究综述 | 第30-34页 |
2.2.1 耦合理论在管理领域的研究综述 | 第30-32页 |
2.2.2 产学研互动的研究综述 | 第32-34页 |
2.3 企业双元性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34-40页 |
2.3.1 双元性创新的分类与概念研究综述 | 第34-37页 |
2.3.2 双元性创新的关系综述 | 第37-38页 |
2.3.3 双元性创新的实证研究 | 第38-40页 |
2.4 联盟创新机理的研究综述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44-72页 |
3.1 研究方法概述 | 第44-54页 |
3.1.1 可靠性验证方法 | 第44-46页 |
3.1.2 结构方程分析方法 | 第46-49页 |
3.1.3 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的验证 | 第49-53页 |
3.1.4 评价标准概述 | 第53-54页 |
3.2 概念模型的提出 | 第54-56页 |
3.3 假设提出 | 第56-69页 |
3.3.1 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性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假设提出 | 第56-59页 |
3.3.2 知识共享与企业双元性创新之间的假设提出 | 第59-63页 |
3.3.3 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 第63-66页 |
3.3.4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第66-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4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第72-88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72-74页 |
4.1.1 问卷设计过程 | 第72-73页 |
4.1.2 问卷的内容 | 第73-74页 |
4.2 变量测量 | 第74-81页 |
4.2.1 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性的测量 | 第74-76页 |
4.2.2 知识共享的测量 | 第76-78页 |
4.2.3 吸收能力的测量 | 第78-80页 |
4.2.4 双元性创新的测量 | 第80-81页 |
4.3 小样本测试及问卷修正 | 第81-85页 |
4.3.1 数据收集过程 | 第82页 |
4.3.2 数据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第82-85页 |
4.3.3 问卷修正 | 第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5 实证研究 | 第88-113页 |
5.1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8-90页 |
5.1.1 大样本数据收集过程 | 第88-89页 |
5.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9-90页 |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90-97页 |
5.2.1 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性 | 第90-93页 |
5.2.2 知识共享 | 第93-94页 |
5.2.3 吸收能力 | 第94-95页 |
5.2.4 双元性创新 | 第95-97页 |
5.3 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验证 | 第97-106页 |
5.3.1 物理系统耦合与企业双元性创新的层次回归分析 | 第97-100页 |
5.3.2 知识基础耦合与企业双元性创新的层次回归分析 | 第100-102页 |
5.3.3 管理系统耦合与企业双元创新的层次回归分析 | 第102-104页 |
5.3.4 文化价值耦合与企业双元创新的层次回归分析 | 第104-106页 |
5.4 结构方程分析 | 第106-108页 |
5.3.1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106-107页 |
5.3.2 产学研联盟网络协同性对企业双元性创新的间接影响机制研究 | 第107-108页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08-11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3-114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6.3.1 研究局限 | 第115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附录 | 第137-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