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 | 第10页 |
1.2.2 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概述 | 第11-13页 |
1.2.4 滑坡稳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地质环境 | 第17-20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18-19页 |
2.3.1 地质构造 | 第18页 |
2.3.2 地震 | 第18-19页 |
2.3.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 第20-31页 |
3.1 滑坡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3.2 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 | 第22-30页 |
3.2.1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的确定 | 第22-24页 |
3.2.2 计算剖面及参数 | 第24-27页 |
3.2.3 滑坡推力及稳定系数计算成果 | 第27-28页 |
3.2.4 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3.2.5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滑坡治理方案比选 | 第31-38页 |
4.1 滑坡治理 | 第31页 |
4.2 设计工况、参数和标准的确定 | 第31-32页 |
4.2.1 地质灾害等级划分 | 第31页 |
4.2.2 设计工况 | 第31-32页 |
4.2.3 计算参数与设计标准 | 第32页 |
4.3 防治工程方案 | 第32-33页 |
4.3.1 方案一:抗滑桩+裂缝回填 | 第32-33页 |
4.3.2 方案二:“格构+锚杆+裂缝回填” | 第33页 |
4.3.3 方案三:“混凝土格构梁+叠袋式挡土墙支护+裂缝回填” | 第33页 |
4.4 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与推荐方案 | 第33-35页 |
4.4.1 三种方案的详细工程量 | 第33-35页 |
4.4.2 治理工程设计估算投资 | 第35页 |
4.4.3 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 | 第35页 |
4.5 工程监测设计 | 第35-3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滑坡治理方案数值模拟 | 第38-55页 |
5.1 模拟概述 | 第38-39页 |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有关参数的选取 | 第39-42页 |
5.2.1 建立模型 | 第39-40页 |
5.2.2 模型边界条件 | 第40页 |
5.2.3 模型概化 | 第40-42页 |
5.3 最大不平衡力收敛过程 | 第42-43页 |
5.4 变形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5.4.1 监测点位移变化 | 第43-44页 |
5.4.2 监测点位移云图分析 | 第44-45页 |
5.4.3 水平位移云图分析 | 第45-47页 |
5.4.4 竖向位移云图分析 | 第47-48页 |
5.5 应力变化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5.5.1 最大剪应力增量云图分析 | 第48-49页 |
5.5.2 最大剪应力云图分析 | 第49-51页 |
5.5.3 最大竖向应力云图分析 | 第51-52页 |
5.6 抗滑桩布桩位置优选 | 第52-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