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 第13页 |
1.1.2 非直接接地系统电容电流计算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及电容电流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外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配电网中性点接地现状 | 第16页 |
1.2.3 配电网电容电流测量与补偿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可视化软件开发技术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 | 第21-41页 |
2.1 中性点不接地电网单相接地分析 | 第21-23页 |
2.1.1 正常运行状态分析 | 第21-22页 |
2.1.2 单相接地故障运行特性分析 | 第22-23页 |
2.2 消弧线圈接地电网单相接地分析 | 第23-31页 |
2.2.1 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 | 第23-27页 |
2.2.2 消弧线圈分类 | 第27-29页 |
2.2.3 消弧线圈性能对比 | 第29-30页 |
2.2.4 消弧线圈补偿的相关计算原理 | 第30-31页 |
2.3 电力线路结构与特性分析 | 第31-34页 |
2.3.1 架空线路的结构特征 | 第32页 |
2.3.2 电缆线路的结构特征 | 第32-33页 |
2.3.3 电缆线路的电气特性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电力线路对地电容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34-36页 |
2.4.1 电缆线路对地电容的计算 | 第34-35页 |
2.4.2 架空线路对地电容的计算 | 第35-36页 |
2.5 电容电流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2.6 软件开发流程 | 第37-38页 |
2.7 软件开发技术简介 | 第38-40页 |
2.7.1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 | 第38-39页 |
2.7.2 ADO数据库访问技术 | 第39-40页 |
2.7.3 模块的整合技术 | 第4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软件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第41-48页 |
3.1 应用需求分析 | 第41-42页 |
3.1.1 应用现状 | 第41页 |
3.1.2 建设目标 | 第41-42页 |
3.2 平台总体架构 | 第42-47页 |
3.2.1 体系架构 | 第42-43页 |
3.2.2 模块功能说明 | 第43-46页 |
3.2.3 平台的软件结构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第48-65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平台基本结构与功能设计 | 第48-49页 |
4.2.1 基本结构 | 第48-49页 |
4.2.2 平台构建原则 | 第49页 |
4.3 平台实现技术与实现方法 | 第49-50页 |
4.4 平台具体功能描述 | 第50-52页 |
4.5 平台应用实例 | 第52-58页 |
4.5.1 变电站主接线图模块使用 | 第52页 |
4.5.2 接地电容电流计算模块使用 | 第52-53页 |
4.5.3 变电站信息模块使用 | 第53-54页 |
4.5.4 线路信息管理模块使用 | 第54-55页 |
4.5.5 结果分析模块使用 | 第55-57页 |
4.5.6 项目清理模块使用 | 第57-58页 |
4.6 典型应用算例 | 第58-64页 |
4.6.1 应用软件平台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4.6.2 误差分析及修正 | 第61-62页 |
4.6.3 投入消弧线圈运行状况分析 | 第62-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