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CA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8-9页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二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认定困难 | 第11-26页 |
2.1 犯罪主体的范围难以明确 | 第11-14页 |
2.1.1 近亲属的范围 | 第11页 |
2.1.2 关系密切的人的界定 | 第11-13页 |
2.1.3 影响力的界定 | 第13页 |
2.1.4 关于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的影响力受贿的问题 | 第13-14页 |
2.2 客观方面的表现属性难定 | 第14-18页 |
2.2.1 现行刑法对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属性的界定 | 第14页 |
2.2.2 关于“不正当利益”的理解 | 第14-15页 |
2.2.3 “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属性 | 第15-16页 |
2.2.4 性贿赂是否应该纳入贿赂的范围 | 第16-17页 |
2.2.5 我国有限承认非财物贿赂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2.3 容易和相关罪名混淆 | 第18-26页 |
2.3.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的共同犯罪之辨析 | 第18-19页 |
2.3.2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诈骗罪的辨析 | 第19-22页 |
2.3.3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型受贿的辨析 | 第22-24页 |
2.3.4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介绍贿赂罪的辨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难以认定的成因分析 | 第26-30页 |
3.1 理论解释的科学性不足 | 第26-27页 |
3.1.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对贿赂的范围规定过于陈旧狭窄 | 第26页 |
3.1.2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范围局限 | 第26页 |
3.1.3 贿赂犯罪的客体定性偏差大 | 第26-27页 |
3.1.4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对关键词的界定不够明确 | 第27页 |
3.1.5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和相关罪名的界限模糊不清 | 第27页 |
3.2 立法规定的操作性不强 | 第27-30页 |
3.2.1 笼统规定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导致司法漏洞 | 第27-28页 |
3.2.2 废除“为他人谋取利益”表述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3.2.3 量刑缺乏明确标准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完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建议 | 第30-37页 |
4.1 厘清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理基础 | 第30-35页 |
4.1.1 整体认识贿赂犯罪的对象范围 | 第30-32页 |
4.1.2 国家工作人员应纳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范畴 | 第32-33页 |
4.1.3 单位成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的必要性 | 第33页 |
4.1.4 利用影响力犯罪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 第33-35页 |
4.2 完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律规定 | 第35页 |
4.2.1 扩大并明确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范围 | 第35页 |
4.2.2 扩大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受贿对象的范围 | 第35页 |
4.2.3 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 第35页 |
4.3 发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案例的指导作用 | 第35-37页 |
4.3.1 肯定设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目的 | 第35-36页 |
4.3.2 发挥判例的检验价值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