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抑性否定构式的特点及对比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7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 研究对象、意义及内容 | 第13-15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 研究目标及思路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第15-17页 |
2 贬抑性双重否定构式个体研究 | 第17-62页 |
2.1 贬抑性情感和贬抑性构式 | 第17-20页 |
2.1.1有关主观化理论 | 第17-18页 |
2.1.2有关贬抑性情感和贬抑性构式 | 第18-20页 |
2.2 贬抑性构式“不A不B”研究 | 第20-36页 |
2.2.1基本特性 | 第20-30页 |
2.2.1.1“不”的语法性质和主观性 | 第20-21页 |
2.2.1.2 A、B性质及构式的句法功能 | 第21-27页 |
2.2.1.3 A、B语义关系与构式评价色彩 | 第27-30页 |
2.2.2 构式义与词汇义的相互制约关系 | 第30-32页 |
2.2.3主观化过程 | 第32-34页 |
2.2.4 贬抑义形成原因探究 | 第34-36页 |
2.3 贬抑性构式“A不A,B不B”研究 | 第36-44页 |
2.3.1 构件及语义特点 | 第36-38页 |
2.3.1.1 A、B词性及语义构成 | 第36-37页 |
2.3.1.2 A、B语义关系与构式贬抑义关系 | 第37-38页 |
2.3.2 语法功能 | 第38-40页 |
2.3.3 词汇义与构式义的相互制约关系 | 第40-41页 |
2.3.4 贬抑性固化过程 | 第41-43页 |
2.3.4.1 构式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2.3.4.2 理据性的承继 | 第42-43页 |
2.3.5 贬抑义泛化原因探究 | 第43-44页 |
2.4 贬抑性构式“半A不B”研究 | 第44-54页 |
2.4.1整体构式义 | 第44-45页 |
2.4.2“半”的语法性质和主观性 | 第45-46页 |
2.4.3 A、B词性 | 第46页 |
2.4.4 A、B语义特点与构式贬义色彩 | 第46-49页 |
2.4.5 句法功能 | 第49-51页 |
2.4.6 A、B感情色彩对构式语用意义的影响 | 第51-52页 |
2.4.7 构式焦点分析 | 第52-53页 |
2.4.8 泛化原因探究 | 第53-54页 |
2.5 贬抑性构式“半A半B”研究 | 第54-62页 |
2.5.1 A、B语义关系与构式感情色彩 | 第54-55页 |
2.5.2 语法功能 | 第55-58页 |
2.5.3 泛化原因 | 第58-59页 |
2.5.4 贬抑义形成原因探究 | 第59-62页 |
3 贬抑性双重否定构式的对比研究 | 第62-69页 |
3.1 四者的句法比较 | 第62-66页 |
3.2 四者的语义比较 | 第66-67页 |
3.3 四者的语用比较 | 第67-69页 |
4 结语 | 第69-71页 |
4.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69-70页 |
4.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