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2 奥斯丁法理学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奥斯丁法理学理论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历史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实证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4 文本式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约翰.奥斯丁生平及其生活背景 | 第15-19页 |
2.1 个人经历背景 | 第15-16页 |
2.2 思想背景 | 第16-19页 |
第三章 奥斯丁法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以《法理学的范围》为分析中心 | 第19-35页 |
3.1 奥斯丁撰写《法理学的范围》的目的 | 第19-20页 |
3.2 法理学范围的结构 | 第20-24页 |
3.2.1 第一讲 | 第20-21页 |
3.2.2 第二讲 | 第21页 |
3.2.3 第三讲 | 第21-22页 |
3.2.4 第四讲 | 第22页 |
3.2.5 第五讲 | 第22-23页 |
3.2.6 第六讲 | 第23-24页 |
3.3 法理学的范围的主要内容 | 第24-35页 |
3.3.1 主权的理论 | 第24-26页 |
3.3.2 知识、功利主义与权力 | 第26-29页 |
3.3.3 法律命令、制裁与习惯性服从 | 第29-31页 |
3.3.4 司法立法 | 第31-32页 |
3.3.5 法律与道德 | 第32-35页 |
第四章 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理论再评价 | 第35-39页 |
4.1 理论方面 | 第35-38页 |
4.1.1 奥斯丁明确了法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35页 |
4.1.2 奥斯丁明确了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4.1.3 后世对于奥斯丁法理学理论的评价与误解 | 第36-38页 |
4.2 实践方面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