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问题论文

男性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实证研究--以江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羁押未成年犯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第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9-12页
        1.3.1 国外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综述第9-11页
        1.3.2 国内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研究综述第11-12页
    1.4 研究框架第12-14页
        1.4.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2页
        1.4.2 研究方法第12-14页
第2章 男性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实证调查镜像第14-23页
    2.1 研究工具和样本被试第14-16页
    2.2 男性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第16-17页
    2.3 男性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第17-23页
        2.3.1 团伙性犯罪趋势显著第17-18页
        2.3.2 农村闲散人员和辍学人员为主体第18页
        2.3.3 文化教育程度极低第18-19页
        2.3.4 从小主观恶性的养成第19-20页
        2.3.5 暴力文化的侵蚀显著第20-21页
        2.3.6 成长环境的误导加剧第21-23页
第3章 男性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分析第23-34页
    3.1 个人主观因素第23-26页
        3.1.1 暴力犯罪男性未成年犯的性格特征第23-24页
        3.1.2 暴力犯罪中男性未成年人的认知情况第24-25页
        3.1.3 犯罪动机的多样性第25-26页
    3.2 客观影响因素及其效度第26-32页
        3.2.1 抢劫罪的影响因素第26-27页
        3.2.2 抢劫罪中影响因素的效度第27-29页
        3.2.3 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罪的成因及效度第29-30页
        3.2.4 强奸罪的成因及效度第30-32页
    3.3 男性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归类第32-34页
第4章 男性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预防路径探析第34-41页
    4.1 建立立体化的预防机制第34-36页
        4.1.1 正确引导未成年人高尚价值理念的塑造第34-35页
        4.1.2 社会环境和氛围的健康、合理规制第35-36页
        4.1.3 强化社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责任第36页
    4.2 突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与直接干预第36-38页
        4.2.1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第36-37页
        4.2.2 重视对未成年人初次犯罪后的干预和矫治第37-38页
    4.3 加强对失能家庭的教育与干预,重建家庭的教育和关怀功能第38-39页
        4.3.1 强化对失能家庭的干预,弥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与保护功能第38页
        4.3.2 推广针对家庭抚养人的业余教育模式第38-39页
    4.4 改革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第39-40页
    4.5 净化传播环境,减少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传播信息源第40-41页
结语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附录A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调查问卷第45-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评约翰.奥斯丁的法理学理论--以《法理学的范围》为分析中心
下一篇:政治沟通视角下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