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2-14页 |
1.2.1 性态设计理念 | 第12页 |
1.2.2 性态水准与目标 | 第12-13页 |
1.2.3 性态设计方法 | 第13-14页 |
1.3 基于能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累积滞回耗能需求 | 第14-15页 |
1.3.2 累积滞回耗能的分布 | 第15-16页 |
1.3.3 能量平衡 | 第16-17页 |
1.3.4 能量设计方法 | 第17-19页 |
1.4 偏心支撑钢框架 | 第19-22页 |
1.4.1 偏心支撑钢框架 | 第19-21页 |
1.4.2 耗能梁段峰值转角与层间侧移 | 第21-22页 |
1.4.3 耗能梁段累积塑性转角 | 第2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 | 第24-42页 |
2.1 能量方程 | 第24-25页 |
2.2 滞回耗能谱 | 第25-28页 |
2.3 累积延性比谱 | 第28-29页 |
2.4 多自由度体系的滞回能 | 第29-30页 |
2.5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30-42页 |
2.5.1 初选截面 | 第30页 |
2.5.2 目标延性 | 第30-31页 |
2.5.3 结构总滞回耗能 | 第31页 |
2.5.4 侧向力分布模式 | 第31-32页 |
2.5.5 设计基底剪力 | 第32-34页 |
2.5.6 耗能梁段设计 | 第34-36页 |
2.5.7 周边构件能力设计 | 第36-41页 |
2.5.8 K-EBF结构迭代设计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算例设计 | 第42-53页 |
3.1 设计资料 | 第42-44页 |
3.1.1 设计依据 | 第42-43页 |
3.1.2 竖向荷载及初选构件截面 | 第43-44页 |
3.2 典型算例设计 | 第44-52页 |
3.3 其他算例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53-70页 |
4.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4.1.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53页 |
4.1.2 非线性来源 | 第53-54页 |
4.1.3 非线性问题的求解 | 第54页 |
4.2 静力推覆分析方法(Pushover) | 第54-59页 |
4.2.1 Pushover方法的基本步骤和侧向力分布模式 | 第55-56页 |
4.2.2 塑性铰的设置 | 第56-58页 |
4.2.3 Pushover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4.3 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59-65页 |
4.3.1 单元选取 | 第59-60页 |
4.3.2 几何模型 | 第60-61页 |
4.3.3 材料特性 | 第61-62页 |
4.3.4 网格划分 | 第62-63页 |
4.3.5 能量输出 | 第63-65页 |
4.4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幅 | 第65-70页 |
4.4.1 选波原则 | 第65-67页 |
4.4.2 地震波调幅 | 第67-68页 |
4.4.3 地震波选取 | 第68-70页 |
第五章 K-EBF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 第70-93页 |
5.1 Pushover分析结果 | 第70-74页 |
5.1.1 罕遇地震下结构的塑性屈服机构 | 第70-72页 |
5.1.2 K-EBF结构的屈服位移 | 第72-74页 |
5.2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第74-93页 |
5.2.1 塑性破坏模式 | 第74-76页 |
5.2.2 结构位移响应 | 第76-84页 |
5.2.3 累积滞回耗能及其分布 | 第84-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图表目录 | 第99-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历 | 第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