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干热河谷陷穴空间格局特征及发育影响因素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潜蚀洞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干热河谷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20页 |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17页 |
2.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7-20页 |
2.2.1 气候水文情况 | 第17-18页 |
2.2.2 植被土壤情况 | 第18-19页 |
2.2.3 地形地貌情况 | 第19-20页 |
第3章 基于RS与GIS的陷穴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0-47页 |
3.1 数据准备 | 第20-21页 |
3.1.1 遥感数据 | 第20页 |
3.1.2 陷穴空间信息采集 | 第20-21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21-28页 |
3.3 陷穴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28-34页 |
3.3.1 陷穴空间集聚度 | 第28-33页 |
3.3.2 陷穴空间分布密度 | 第33-34页 |
3.4 陷穴分区分布格局分析 | 第34-39页 |
3.5 串珠状陷穴空间分布格局 | 第39-47页 |
3.5.1 串珠状陷穴的特征 | 第39-43页 |
3.5.2 串珠状陷穴的分布 | 第43-47页 |
第4章 陷穴发育的影响因素 | 第47-58页 |
4.1 自然因素 | 第47-57页 |
4.1.1 植被 | 第47-49页 |
4.1.2 土壤 | 第49-52页 |
4.1.3 水文 | 第52-53页 |
4.1.4 微地形地貌 | 第53-54页 |
4.1.5 节理裂隙 | 第54-57页 |
4.2 人文因素 | 第57-58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8-61页 |
5.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59页 |
5.3 论文不足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71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