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其测算方法 | 第19-27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概述 | 第19-20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19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9-20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测算方法 | 第20-27页 |
·生态足迹模型 | 第21-24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4-27页 |
第3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 第27-33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 第27-29页 |
·地理位置及区位特征 | 第27-28页 |
·自然条件 | 第28页 |
·资源状况 | 第28-29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1页 |
·经济建设 | 第29-31页 |
·社会发展 | 第31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评价 | 第31-33页 |
第4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度的测算 | 第33-48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测度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33-37页 |
·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35-37页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4-2008年可持续发展度的测算 | 第37-48页 |
·生态可持续发展度的测算 | 第37-40页 |
·经济可持续发展度的测算 | 第40-43页 |
·社会可持续发展度的测算 | 第43-46页 |
·可持续发展度的综合测算 | 第46-48页 |
第5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第48-54页 |
·生态可持续发展度的分析 | 第48-52页 |
·生态足迹分析 | 第48-49页 |
·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49-50页 |
·生态盈亏分析 | 第50页 |
·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 | 第50-51页 |
·生态可持续发展度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度的分析 | 第52页 |
·可持续发展度综合评价 | 第52-54页 |
第6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54-58页 |
·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54-56页 |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倡合理消费 | 第54页 |
·合理规划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 第54-55页 |
·加大林地、草地及水域的保护 | 第55页 |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 | 第55-56页 |
·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56-57页 |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经济实力 | 第56页 |
·优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 第56-57页 |
·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57-58页 |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质量 | 第57页 |
·发展卫生医疗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57-5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