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初等学校、中等学校论文

中国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低成本建设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第10-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概念界定第12-15页
        1.3.1 农村的界定第12页
        1.3.2 农村小学分类第12-14页
        1.3.3 西南地区概述第14-15页
        1.3.4 低成本建设概念第15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1.4.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5-19页
        1.4.2 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第19-22页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2-25页
        1.5.1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22-24页
        1.5.2 研究的主线和框架第24-25页
第二章 中国农村小学建设历程及西南地区农村小学现状第25-39页
    2.1 中国农村小学建设历程第25-31页
        2.1.1 建国前为启蒙期第25-26页
        2.1.2 建国之初到70年代中期为起步期第26-27页
        2.1.3 70 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为改革发展期第27-28页
        2.1.4 二十一世纪为刺激性发展期第28-31页
    2.2 西南地区农村小学建设现状第31-38页
        2.2.1 服务半径偏大,就学耗时较长第32页
        2.2.2 生源向县镇集中,教学资源不足第32-34页
        2.2.3 校舍条件较差,安全隐患多第34-35页
        2.2.4 建筑风格同质化,缺乏本土特色第35页
        2.2.5 会捐助为基建投入重要来源第35-38页
    2.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低成本建设模式第39-85页
    3.1 西南地区农村小学规划阶段的低成本理念第39-52页
        3.1.1 场地选址——保证安全、便利、健康第40-43页
        3.1.2 确定规模——参考标准、结合现实第43-46页
        3.1.3 本土化研究——借鉴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第46-52页
    3.2 西南地区农村小学设计阶段的低成本技术第52-80页
        3.2.1 场地设计——顺应地形,平衡土方第52-55页
        3.2.2 平面布局——良好微气候与功能复合化第55-61页
        3.2.3 结构选型——安全、经济第61-72页
        3.2.4 材料选择——本土材料的运用、回收材料运用第72-75页
        3.2.5 被动式节能——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第75-79页
        3.2.6 模数化设计——整体装配式第79页
        3.2.7 生态设备——太阳能、风能利用第79-80页
    3.3 西南地区农村小学建造与维护阶段的低成本技术第80-83页
        3.3.1 施工计划——分期、分区施工第80-82页
        3.3.2 建造措施——减少重型器械使用第82页
        3.3.3 本土化施工——本土工匠、村民协作与自维护第82-83页
    3.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四章 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低成本建设思考及实践第85-99页
    4.1 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低成本建设思考第85-88页
        4.1.1 轻型整体装配式第85-86页
        4.1.2 乡土化建造第86页
        4.1.3 复合型农村文教场所第86-87页
        4.1.4 低成本建设中的各方第87-88页
    4.2 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低成本建设基本原则第88-90页
        4.2.1 安全经济原则第89页
        4.2.2 易行高效原则第89页
        4.2.3 健康生态原则第89页
        4.2.4 全寿命周期设计原则第89-90页
    4.3 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低成本建设实践——云南宣威热水镇吉科完小第90-98页
        4.3.1 项目背景第90-92页
        4.3.2 设计构思第92-94页
        4.3.3 工程费用分析第94-95页
        4.3.4 低成本建设评价第95-98页
    4.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结论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3页
附录第103-11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附件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台湾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发展研究
下一篇:国内高校校园入口空间改造更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