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国内高校校园入口空间改造更新策略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3页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第15-17页
        1.1.1 研究缘起第15页
        1.1.2 课题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3 课题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第17-18页
        1.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第17-18页
        1.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第18页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8-19页
        1.3.1 研究对象第18-19页
        1.3.2 研究范围第19页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9-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4.2 论文框架第21-22页
    1.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高校校园入.空间功能组成及空间形态第23-46页
    2.1 高校入.空间模式的历史沿革第23-26页
        2.1.1 国外高校入.空间模式的历史发展概况第23-25页
        2.1.2 国内高校入.空间模式的历史发展概况第25-26页
    2.2 高校校园入.空间概念及其构成第26-31页
        2.2.1 高校校园入.空间概念的建立第26-28页
        2.2.2 高校校园入.空间的构成范围第28-31页
    2.3 高校校园入.空间的功能组成第31-36页
        2.3.1 标识功能第32-33页
        2.3.2 集散功能第33-34页
        2.3.3 防卫功能第34-35页
        2.3.4 商业功能第35-36页
    2.4 高校校园入.空间形态第36-43页
        2.4.1 围合型第37-39页
        2.4.2 枝状型第39-41页
        2.4.3 开敞型第41-42页
        2.4.4 集约型第42-43页
    2.5 高校校园入.空间特征第43-45页
        2.5.1 聚向性特征第43页
        2.5.2 整体性特征第43-44页
        2.5.3 层次性特征第44页
        2.5.4 动态性特征第44-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高校入.空间改造更新的影响因素第46-65页
    3.1 高校入.空间的特征分析第46-48页
    3.2 高校校园入.改造更新的内部影响因素第48-57页
        3.2.1 校园规划布局第49-53页
        3.2.2 使用者的发展变化第53-56页
        3.2.3 学校教育方式和目标第56-57页
    3.3 高校校园入.改造更新的外部影响因素第57-64页
        3.3.1 城市功能分区第57-61页
        3.3.2 政治·经济因素第61-63页
        3.3.3 文化背景第63-64页
    3.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高校校园入.空间改造更新案例分析第65-79页
    4.1 高校校园入.空间评价模型第65-67页
        4.1.1 促进校园与城市交流第65-66页
        4.1.2 构件多元秩序第66页
        4.1.3 弘扬人文氛围第66页
        4.1.4 改良城市景观第66-67页
    4.2 案例分析——华南理工大学第67-77页
        4.2.1 创校初期第67-70页
        4.2.2 解放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第70-74页
        4.2.3 现阶段第74-77页
    4.3 目前我国大学入.空间存在的问题第77-78页
        4.3.1 空间同质化程度高第77页
        4.3.2 设计人性化程度较低第77页
        4.3.3 交通混乱第77-78页
        4.3.4 细部设计缺乏第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高校校园入.空间改造更新策略第79-102页
    5.1 改造更新目标与准则第79-80页
        5.1.1 改造更新目标第79页
        5.1.2 改造更新准则第79-80页
    5.2 校园入.空间改造更新策略第80-101页
        5.2.1 空间整合第80-86页
        5.2.2 建筑形态及组合第86-91页
        5.2.3 交通优化第91-99页
        5.2.4 景观优化第99-101页
    5.3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高校校园入.空间改造更新发展方向第102-105页
    6.1 与校园、城市和谐统一第102页
    6.2 丰富交往空间第102-103页
    6.3 开放化第103页
    6.4 可持续发展第103-104页
    6.5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低成本建设研究
下一篇:粤北天门式民居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