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台湾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发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缘起和目的第10-11页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11-15页
        1.2.1 研究对象第11-13页
        1.2.2 研究范围第13-15页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2 研究框架第16-17页
    1.4 相关文献论述与本论文的位置第17-20页
        1.4.1 国内相关论文第17页
        1.4.2 台湾相关论文第17-19页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主体性困惑下的地域思考(1950s-1970s)第20-35页
    2.1 主体性第21-22页
    2.2 主体性紊乱的时代第22-24页
    2.3 主体性困惑下的地域思考第24-32页
        2.3.1 政治性地域认同第24-28页
        2.3.2 建筑师的个人地域思考第28-32页
    2.4 小结第32-35页
第三章 自觉在地关怀的地域探寻(1970s-1980s)第35-44页
    3.1 反思的1970年代第35-38页
        3.1.1 动荡的政经环境第35-36页
        3.1.2 乡土主义运动的文化觉醒第36-37页
        3.1.3 何为“本土”的路线辩证第37-38页
    3.2 自觉在地关怀的地域探寻第38-42页
        3.2.1 地域复古趋向第39-40页
        3.2.2 地域折衷趋向第40-41页
        3.2.3 地域装饰趋向第41页
        3.2.4 建筑师的在地关怀——对比战后台湾第一代和第二代建筑师第41-42页
    3.3 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当代真实的地域回应(1980s-2014)第44-82页
    4.1 解放的历史第45-49页
        4.1.1 解严后的政策支撑第45页
        4.1.2 商品化的进入第45-46页
        4.1.3 城市危机第46-47页
        4.1.4 建筑师第47-48页
        4.1.5 意料之外的921地震第48-49页
    4.2 当代的地域性思考第49-53页
        4.2.1 台湾近代建筑的地域性反省第49-50页
        4.2.2 台湾当代建筑的地域议题发展及思考第50-52页
        4.2.3 文化思潮的进入推进“台湾论述”的讨论第52-53页
    4.3 当代真实的地域回应第53-80页
        4.3.1 长期驻地的生活体验和社区关怀——宜兰河畔旧城生活廊带第54-65页
        4.3.2 地域空间的系统性探索和地域材料、建构方式的诠释——潭南国小第65-73页
        4.3.3 自然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回应——北投图书馆第73-80页
    4.4 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第82-85页
    5.1 战后台湾建筑在地域议题上的发展分析第82-83页
        5.1.1 各时期的地域议题差异第82页
        5.1.2 地域性建筑实践和论述在空间上的差异第82-83页
        5.1.3 建筑师角色在地域性建筑实践过程中的差异第83页
    5.2 台湾当代地域建筑的多个方面对地域认知的拓展第83-85页
        5.2.1 台湾当代地域建筑的多个方面第83页
        5.2.2 地域认知的拓展第83-85页
结语第85-86页
附录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附件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构件变形的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中国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低成本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