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马铃薯(土豆)病虫害论文

马铃薯茎溃疡病病原菌及其毒素的致病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缩略词及专有词汇检索表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4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死体营养型真菌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死体营养型真菌的侵染过程第13-14页
    1.3 立枯丝核菌研究进展第14-21页
        1.3.1 小麦纹枯病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2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第16-18页
        1.3.3 马铃薯茎溃疡病研究进展第18-21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1.5 研究目标第22页
    1.6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6.1 接种病原菌后不同时期发病组织中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第22页
        1.6.2 粗毒素处理对马铃薯幼苗活性氧代谢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第22页
        1.6.3 胞壁降解酶产生条件的优化及优化得到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和粗毒素对马铃薯离体茎基部组织的影响第22-23页
    1.7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接种病原菌后不同时期发病组织中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第24-3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4-25页
        2.1.1 试验材料第24页
        2.1.2 试验设计第24-25页
        2.1.3 样品采集第25页
        2.1.4 马铃薯病斑组织胞壁降解酶的提取第25页
        2.1.5 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测定第25页
    2.2 结果分析第25-31页
        2.2.1 接菌后芽条期马铃薯植株发病部位Cx活性的动态变化第25-26页
        2.2.2 接菌后芽条期马铃薯植株发病部位PG活性的动态变化第26-27页
        2.2.3 接菌后芽条期马铃薯植株发病部位PMG活性的动态变化第27页
        2.2.4 接菌后芽条期马铃薯植株发病部位PMTE活性的动态变化第27-28页
        2.2.5 接菌后芽条期马铃薯植株发病部位PGTE活性的动态变化第28页
        2.2.6 接菌后苗期马铃薯植株发病部位Cx活性的动态变化第28-29页
        2.2.7 接菌后苗期马铃薯植株发病部位PG活性的动态变化第29页
        2.2.8 接菌后苗期马铃薯植株发病部位PMG活性的动态变化第29-30页
        2.2.9 接菌后苗期马铃薯植株发病部位PMTE活性的动态变化第30页
        2.2.10 接菌后苗期马铃薯植株发病部位PGTE活性的动态变化第30-31页
    2.3 小结与讨论第31-32页
第三章 病原菌毒素对幼苗活性氧代谢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第32-4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2-35页
        3.1.1 供试材料第32-33页
        3.1.2 试验设计第33页
        3.1.3 活性氧和膜质过氧化的测定第33-35页
        3.1.4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第35页
        3.1.5 数据统计分析第35页
    3.2 结果分析第35-38页
        3.2.1 粗毒素处理对马铃薯组培苗膜伤害和活性氧产生的影响第35-37页
        3.2.2 病原菌粗毒素对马铃薯茎基部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作用第37-38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38-40页
        3.3.1 病原菌粗毒素使幼苗活性氧代谢发生变化第38-39页
        3.3.2 病原菌粗毒素导致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第39-40页
第四章 胞壁降解酶产酶条件的优化及优化所得果胶酶、纤维素酶和粗毒素对马铃薯离体茎基部组织的影响第40-51页
    4.1 病原菌产酶条件优化第41-42页
        4.1.1 试验材料第41页
        4.1.2 试验设计第41-42页
    4.2 优化得到的果胶酶、纤维素酶以及产毒培养所得粗毒素对马铃薯离体茎基部组织的影响第42-43页
        4.2.1 试验材料第42页
        4.2.2 试验设计第42-43页
    4.3 结果分析第43-49页
        4.3.1 Cx产酶条件的优化第43-45页
        4.3.2 PG产酶条件的优化第45-46页
        4.3.3 PMG产酶条件的优化第46-48页
        4.3.4 粗毒素和胞壁降解酶处理对马铃薯离体组织浸出液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第48页
        4.3.5 粗毒素和胞壁降解酶处理对马铃薯离体组织浸出液渗透还原糖的影响第48-49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49-5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4页
    5.1 结论第51-52页
    5.2 展望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导师简介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耐旱指标评价、种质筛选及相关性状SSR标记关联分析
下一篇:自动化甘蔗削皮装置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