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耐旱指标评价、种质筛选及相关性状SSR标记关联分析

摘要第6-8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8页
    1.1 引言第8页
    1.2 大豆的耐旱性研究第8-14页
        1.2.1 大豆耐旱性研究进展第8-9页
        1.2.2 干旱对大豆各种性状的影响第9-10页
        1.2.3 植物的耐旱机制第10-11页
        1.2.4 大豆耐旱性鉴定方法第11-12页
        1.2.5 大豆的耐旱性筛选指标第12页
        1.2.6 耐旱性鉴定评定方法以及分级标准第12-14页
    1.3 通过关联分析挖掘大豆耐旱基因第14-17页
        1.3.1 关联分析的基础第14-15页
        1.3.2 连锁不平衡概念第15页
        1.3.3 影响连锁不平衡的因素第15页
        1.3.4 关联分析的方法、策略第15-16页
        1.3.5 关联分析一般步骤第16页
        1.3.6 大豆关联分析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大豆耐旱指标筛选及耐旱材料的评价第18-32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18-21页
        2.1.1 材料第18-19页
        2.1.2 试验方法第19-20页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第20-21页
    2.2 结果分析第21-29页
        2.2.1 中度胁迫条件下种质资源耐旱性鉴定评价第21-22页
        2.2.2 耐旱系数法评价种质资源耐旱性第22-25页
        2.2.3 隶属函数法对种质资源耐旱性的评价第25-27页
        2.2.4 叶片萎蔫系数对大豆种质的耐旱性评价第27页
        2.2.5 重度干旱条件下大豆种质材料的耐旱性鉴定第27-29页
    2.3 讨论第29-32页
        2.3.1 关于材料第29-30页
        2.3.2 大豆耐旱指标的筛选第30页
        2.3.3 大豆耐旱材料的筛选第30-32页
第三章 不同耐旱大豆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第32-42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2页
        3.1.1 方法第32页
        3.1.2 性状的测量第32页
        3.1.3 耐旱系数第32页
        3.1.4 质量性状分析第32页
        3.1.5 数据处理第32页
    3.2 结果分析第32-40页
        3.2.1 耐旱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与聚类分析第32-33页
        3.2.2 质量性状与耐旱性表现第33-36页
        3.2.3 不同耐旱类型种质遗传多样性比较第36-40页
    3.3 小结第40-41页
    3.4 讨论第41-42页
        3.4.1 耐旱性遗传多样性第41页
        3.4.2 抗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第41-42页
第四章 大豆耐旱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第42-72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2页
        4.1.1 材料第42页
        4.1.2 实验设计第42页
        4.1.3 性状考察第42页
        4.1.4 数据分析第4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2-68页
        4.2.1 大豆质量性状和产量相关性状的描述统计第42-44页
        4.2.2 不同染色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第44-45页
        4.2.3 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第45-46页
        4.2.4 群体97对引物的连锁不平衡分析第46-47页
        4.2.5 与质量性状有关的SSR位点第47-49页
        4.2.6 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大豆耐旱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第49-68页
    4.3 讨论第68-72页
        4.3.1 产量性状QTL第69页
        4.3.2 质量性状QTL第69-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Abstract第76-77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华蜜蜂气味受体基因AcerOr1和AcerOreo的表达及定位研究
下一篇:马铃薯茎溃疡病病原菌及其毒素的致病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