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黄土工程特性研究 | 第10-11页 |
1.2.2 隧道施工地表变形规律研究 | 第11-15页 |
1.2.3 隧道围岩变形研究 | 第15-16页 |
1.2.4 矿山法施工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矿山法施工地铁隧道围岩及地表变形特性分析 | 第19-30页 |
2.1 影响围岩及地表变形的主要因素 | 第19-22页 |
2.1.1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19-20页 |
2.1.2 地下水条件 | 第20页 |
2.1.3 隧道埋深及覆跨比 | 第20-21页 |
2.1.4 隧道断面尺寸 | 第21页 |
2.1.5 开挖进尺 | 第21页 |
2.1.6 施工方法 | 第21-22页 |
2.1.7 预支护措施 | 第22页 |
2.1.8 一次衬砌与二次衬砌 | 第22页 |
2.1.9 施工管理 | 第22页 |
2.2 矿山法隧道施工地表变形特性 | 第22-25页 |
2.2.1 矿山法施工的特点 | 第22-23页 |
2.2.2 地表变形特性 | 第23-25页 |
2.3 矿山法隧道施工地表变形机理 | 第25-27页 |
2.3.1 土体的固结沉降 | 第25-27页 |
2.3.2 地层应力场的重分布 | 第27页 |
2.4 矿山法隧道围岩变形特性 | 第27-29页 |
2.4.1 围岩变形规律 | 第27-28页 |
2.4.2 围岩变形机理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矿山法施工地铁隧道一衬结构内力分析 | 第30-52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0-33页 |
3.1.1 地形地貌 | 第30页 |
3.1.2 工程地质 | 第30-31页 |
3.1.3 水文地质 | 第31-32页 |
3.1.4 标准断面地铁隧道支护方案 | 第32-33页 |
3.2 荷载结构法结构内力计算 | 第33-42页 |
3.2.1 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3.2.2 计算基本假定及模型 | 第34页 |
3.2.3 计算荷载的确定 | 第34-36页 |
3.2.4 围岩压力的计算 | 第36-38页 |
3.2.5 一衬结构内力计算 | 第38-42页 |
3.3 一次衬砌结构设计 | 第42-51页 |
3.3.1 主要支护参数 | 第42-45页 |
3.3.2 一衬结构配筋计算 | 第45-49页 |
3.3.3 截面复合及强度验算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矿山法施工地铁隧道诱发的地表及围岩变形规律FLAC分析 | 第52-71页 |
4.1 FLAC软件的功能 | 第52页 |
4.2 不同施工工法地铁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52-58页 |
4.2.1 开挖工法和工况的选取 | 第52-54页 |
4.2.2 屈服准则及单元的选取 | 第54-56页 |
4.2.3 模型尺寸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6-57页 |
4.2.4 边界条件 | 第57页 |
4.2.5 模型监测点的布设 | 第57-58页 |
4.3 FLAC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70页 |
4.3.1 地表沉降分析 | 第58-62页 |
4.3.2 拱顶沉降分析 | 第62-66页 |
4.3.3 两帮水平收敛分析 | 第66-68页 |
4.3.4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68-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矿山法施工地铁隧道诱发的地表及围岩变形现场监测 | 第71-81页 |
5.1 监测方案的设计 | 第71-72页 |
5.1.1 监测内容及监测频率 | 第71页 |
5.1.2 监测点的布置 | 第71-72页 |
5.2 监测结果分析 | 第72-78页 |
5.2.1 地表沉降变形分析 | 第73-76页 |
5.2.2 拱顶变形 | 第76-77页 |
5.2.3 两帮收敛变形 | 第77-78页 |
5.3 现场监测与模拟计算对比分析 | 第78-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语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页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