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泰州市某小学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第一章 实施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19-23页 |
第一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第19-20页 |
一、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 第19页 |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一、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 | 第20-21页 |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第21页 |
三、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 第21-22页 |
四、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泰州市某小学中年级赏识教育的实践现状 | 第23-52页 |
第一节 泰州市某小学实施赏识教育的概况 | 第23-30页 |
一、实施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 | 第23-24页 |
二、实施赏识教育的途径 | 第24-30页 |
第二节 赏识教育在小学中年级学生中的教学实践 | 第30-39页 |
一、改善师生关系,注重因材施教 | 第35-37页 |
二、丰富赏识模式,建立相应机制,完善赏识教育 | 第37-39页 |
第三节 赏识教育产生的积极效果 | 第39-44页 |
一、师生关系更和谐 | 第39-40页 |
二、学生学业成绩明显提高 | 第40-42页 |
三、对困难生转化较为明显 | 第42-43页 |
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 | 第43-44页 |
第四节 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与反思 | 第44-52页 |
一、“赏识”泛滥 | 第44-49页 |
二、困难生转化过程中存在反复性 | 第49-50页 |
三、赏识教育形式化、抽象化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小学中年级学生赏识教育的策略研究 | 第52-60页 |
第一节 以爱的教育为根基 | 第52-54页 |
一、心中应有爱——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 | 第52页 |
二、知行需统一——真诚地赏识学生 | 第52-53页 |
三、德能要并重——加强师德师能培训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多渠道多层次实施赏识教育 | 第54-56页 |
一、多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 第54-55页 |
二、多层次实施赏识教育 | 第55-56页 |
第三节 灵活性与计划性相结合 | 第56-58页 |
一、制定方案,加强计划性管理 | 第56-57页 |
二、动态调整方案,注重赏识教育的灵活性 | 第57-58页 |
第四节 避免赏识教育实施中的若干误区 | 第58-60页 |
一、处理好赏识与批评的关系 | 第58页 |
二、处理好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关系 | 第58-59页 |
三、把握好赏识的“度”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