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3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23-31页 |
1.2.1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问题 | 第23-24页 |
1.2.2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或障碍 | 第24页 |
1.2.3 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路径 | 第24-25页 |
1.2.4 农民工内部分化研究 | 第25-28页 |
1.2.5 农民工内部分化与市民化研究 | 第28-3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1-33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35-37页 |
1.4.1 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 | 第3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35-3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37-5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37-44页 |
2.1.1 农民工 | 第37-38页 |
2.1.2 农民工市民化 | 第38-40页 |
2.1.3 农民工内部分化 | 第40-41页 |
2.1.4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 | 第41-43页 |
2.1.5 自雇就业农民工与受雇就业农民工 | 第43-4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44-55页 |
2.2.1 人口迁移理论 | 第44-47页 |
2.2.2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 第47-49页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49-50页 |
2.2.4 社会资本理论 | 第50-51页 |
2.2.5 自雇就业理论 | 第51-53页 |
2.2.6 社会融入理论 | 第53-55页 |
第3章 农民工群体的产生与内部分化 | 第55-61页 |
3.1 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及群体特征 | 第55-56页 |
3.1.1 农民工群体的产生 | 第55页 |
3.1.2 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 第55-56页 |
3.2 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化 | 第56-61页 |
3.2.1 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化的成因 | 第56-57页 |
3.2.2 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化的体现 | 第57-61页 |
第4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 第61-81页 |
4.1 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演进 | 第61-66页 |
4.1.1 严格控制阶段:1978—1983年 | 第61-62页 |
4.1.2 允许流动阶段:1984—1999年 | 第62-63页 |
4.1.3 引导流动阶段:2000—2009年 | 第63-64页 |
4.1.4 有序市民化阶段:2010年至今 | 第64-66页 |
4.2 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 第66-80页 |
4.2.1 经济活动层面的市民化现状 | 第66-69页 |
4.2.2 基本公共服务层面的市民化现状 | 第69-77页 |
4.2.3 社会融入层面的市民化现状 | 第77-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93页 |
5.1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86页 |
5.1.1 文献回顾 | 第81-82页 |
5.1.2 变量选择 | 第82-84页 |
5.1.3 实证分析 | 第84-86页 |
5.2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6-92页 |
5.2.1 文献回顾 | 第86-88页 |
5.2.2 变量选择 | 第88-90页 |
5.2.3 实证分析 | 第90-9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代际分化与农民工市民化 | 第93-119页 |
6.1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基本特征 | 第93-97页 |
6.1.1 性别构成 | 第93页 |
6.1.2 平均年龄 | 第93-94页 |
6.1.3 教育程度 | 第94-95页 |
6.1.4 婚姻状况 | 第95-96页 |
6.1.5 流动范围 | 第96-97页 |
6.2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市民化状况 | 第97-109页 |
6.2.1 经济活动层面的市民化状况 | 第97-101页 |
6.2.2 基本公共服务层面的市民化状况 | 第101-103页 |
6.2.3 社会融入层面的市民化状况 | 第103-109页 |
6.3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 | 第109-116页 |
6.3.1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 | 第109-114页 |
6.3.2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 | 第114-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7章 就业方式分化与农民工市民化 | 第119-151页 |
7.1 农民工就业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9-123页 |
7.1.1 文献回顾 | 第119-121页 |
7.1.2 变量选择 | 第121-122页 |
7.1.3 实证分析 | 第122-123页 |
7.2 自雇就业与受雇就业农民工基本特征 | 第123-127页 |
7.2.1 性别构成 | 第123-124页 |
7.2.2 年龄构成 | 第124-125页 |
7.2.3 教育程度 | 第125页 |
7.2.4 婚姻状况 | 第125-126页 |
7.2.5 流动范围 | 第126-127页 |
7.3 自雇就业与受雇就业农民工市民化状况 | 第127-139页 |
7.3.1 经济活动层面的市民化状况 | 第127-131页 |
7.3.2 基本公共服务层面的市民化状况 | 第131-134页 |
7.3.3 社会融入层面的市民化状况 | 第134-139页 |
7.4 自雇就业与受雇就业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9-147页 |
7.4.1 自雇就业与受雇就业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9-144页 |
7.4.2 自雇就业与受雇就业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4-14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7-151页 |
第8章 流向区域分化与农民工市民化 | 第151-185页 |
8.1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水平 | 第151-153页 |
8.2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工基本特征 | 第153-157页 |
8.2.1 性别构成 | 第153页 |
8.2.2 年龄构成 | 第153-154页 |
8.2.3 教育程度 | 第154-155页 |
8.2.4 婚姻状况 | 第155页 |
8.2.5 流动范围 | 第155-156页 |
8.2.6 来源地分布 | 第156-157页 |
8.3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状况 | 第157-171页 |
8.3.1 经济活动层面的市民化状况 | 第157-162页 |
8.3.2 基本公共服务层面的市民化状况 | 第162-166页 |
8.3.3 社会融入层面的市民化状况 | 第166-171页 |
8.4 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 第171-181页 |
8.4.1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 第171-177页 |
8.4.2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 第177-181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81-185页 |
第9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85-193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85-188页 |
9.1.1 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第185页 |
9.1.2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第185-187页 |
9.1.3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影响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第187-188页 |
9.1.4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整体上滞后于市民化意愿 | 第188页 |
9.2 政策建议 | 第188-193页 |
9.2.1 增强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强化农民工“本地人”身份认同 | 第189页 |
9.2.2 加强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夯实农民工市民化的素质基础 | 第189-190页 |
9.2.3 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 第190-191页 |
9.2.4 减少农民工对初级社会网络的依赖,逐渐构建次级社会网络 | 第191页 |
9.2.5 合理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 | 第191页 |
9.2.6 鼓励农民工根据自身条件合理作出市民化决策 | 第191-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07-209页 |
致谢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