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1 盐渍土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2 土体冻结与融化现象的研究 | 第21-22页 |
1.2.3 土体冻结与融化过程中的机理研究 | 第22-23页 |
1.2.4 土体冻结与融化过程中的模型研究 | 第23-2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24-3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3.3 创新点 | 第27-30页 |
第2章 吉林西部农安地区盐渍土物质组成及理化性质 | 第30-5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0-31页 |
2.2 野外调查取样 | 第31-35页 |
2.3 土样的物质组成 | 第35-40页 |
2.3.1 粒度成分 | 第36-39页 |
2.3.2 矿物成分 | 第39-40页 |
2.4 土样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 第40-46页 |
2.4.1 物理性质 | 第41-42页 |
2.4.2 易溶盐成分和含量 | 第42-43页 |
2.4.3 有机质 | 第43-44页 |
2.4.4 pH值 | 第44-45页 |
2.4.5 阳离子交换容量 | 第45-46页 |
2.5 土样的孔隙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2.6 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封闭系统盐渍土的室内冻胀试验 | 第50-88页 |
3.1 封闭系统盐渍土冻胀试验设计 | 第50-57页 |
3.1.1 试验方案 | 第51-54页 |
3.1.2 试验设备 | 第54-56页 |
3.1.3 试验过程与步骤 | 第56-57页 |
3.2 土样冻胀试验结果 | 第57-80页 |
3.2.1 冻胀率随含水率的变化特征 | 第61-66页 |
3.2.2 冻胀率随压实度的变化特征 | 第66-74页 |
3.2.3 冻胀率随含盐量的变化特征 | 第74-80页 |
3.3 影响冻胀率的主要因素 | 第80-86页 |
3.3.1 含水率对冻胀率的影响分析 | 第83页 |
3.3.2 压实度对冻胀率的影响分析 | 第83-84页 |
3.3.3 含盐量对冻胀率的影响分析 | 第84-85页 |
3.3.4 温度对冻胀率的影响分析 | 第85-86页 |
3.4 小结 | 第86-88页 |
第4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盐渍土冻胀率模型研究 | 第88-112页 |
4.1 引言 | 第88-90页 |
4.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盐渍土冻胀率模型 | 第90-99页 |
4.2.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第90-91页 |
4.2.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91-96页 |
4.2.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 | 第96-99页 |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盐渍土冻胀率模型 | 第99-107页 |
4.3.1 支持向量机概述 | 第99页 |
4.3.2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建立 | 第99-101页 |
4.3.3 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结果 | 第101-107页 |
4.4 两种模型的优选分析 | 第107-108页 |
4.5 冻胀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108-110页 |
4.6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5章 开放系统盐渍土的室内冻融循环试验 | 第112-164页 |
5.1 开放系统盐渍土冻胀融沉试验设计 | 第112-119页 |
5.1.1 试验方案 | 第112-115页 |
5.1.2 试验设备 | 第115-117页 |
5.1.3 试验方法和步骤 | 第117-119页 |
5.2 开放系统下各因素对冻胀融沉的影响 | 第119-150页 |
5.2.1 含水率对冻胀融沉的影响 | 第119-129页 |
5.2.2 压实度对冻胀融沉的影响 | 第129-136页 |
5.2.3 含盐量对冻胀融沉的影响 | 第136-143页 |
5.2.4 冷端温度对冻胀融沉的影响 | 第143-150页 |
5.3 开放系统下盐渍土冻胀融沉的机理分析 | 第150-161页 |
5.3.1 粒度成分与矿物成分对冻胀融沉的影响分析 | 第151-153页 |
5.3.2 孔隙分布变化对冻胀融沉的影响分析 | 第153-154页 |
5.3.3 温度对冻胀融沉的影响分析 | 第154-155页 |
5.3.4 水分对冻胀融沉的影响分析 | 第155-159页 |
5.3.5 盐分对冻胀融沉的影响分析 | 第159-161页 |
5.4 小结 | 第161-164页 |
第6章 盐渍土的水热盐耦合冻胀融沉数学模型研究 | 第164-182页 |
6.1 盐渍土中水热盐多物理场的相互作用 | 第164-165页 |
6.2 水热盐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165-172页 |
6.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165-166页 |
6.2.2 热量传输方程 | 第166-168页 |
6.2.3 水分迁移方程 | 第168-170页 |
6.2.4 溶质迁移方程 | 第170-171页 |
6.2.5 冻融循环下土体的冻胀融沉变形方程的建立 | 第171-172页 |
6.3 模型的求解与验证 | 第172-181页 |
6.3.1 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参数 | 第172-175页 |
6.3.2 模型的求解过程 | 第175页 |
6.3.3 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第175-181页 |
6.4 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82-186页 |
7.1 结论 | 第182-185页 |
7.2 建议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4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4-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