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AVC理论的乡村旅游景观总体规划研究--以马山县羊山村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6页
        1.2.1.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2.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3 国内外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动态第16-19页
        1.3.1 国外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动态第16-18页
        1.3.2 国内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动态第18-19页
    1.4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6 技术路线第21页
    1.7 本章小结第21-23页
2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第23-31页
    2.1 基本概念第23-24页
    2.2 基础理论第24-26页
        2.2.1 乡村旅游学第24页
        2.2.2 园林美学第24页
        2.2.3 景观生态学第24-25页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5页
        2.2.5 AVC理论第25-26页
    2.3 AVC理论应用第26-28页
    2.4 AVC规划案例分析第28-30页
        2.4.1 都江堰天马镇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第28页
        2.4.2 五凤古镇景观规划第28页
        2.4.3 安徽宣城扬子鳄湖景区景观AVC规划第28-29页
        2.4.4 西峡县双龙镇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乡村旅游景观AVC评价体系构建第31-48页
    3.1 乡村旅游景观AVC评价体系构建第31-32页
        3.1.1 AVC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第31页
        3.1.2 AVC评价体系构建步骤第31-32页
    3.2 乡村旅游景观AVC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第32-38页
        3.2.1 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第32-34页
        3.2.2 乡村旅游景观生命力第34-35页
        3.2.3 乡村旅游景观承载力第35-38页
    3.3 乡村旅游景观AVC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第38-41页
        3.3.1 问卷信度分析第38页
        3.3.2 乡村旅游景观AVC评价体系权重的计算第38-41页
    3.4 乡村旅游景观AVC评价体系分析第41-43页
        3.4.1 AVC三力权重值差异分析第41-42页
        3.4.2 AVC三力权重分布情况第42-43页
    3.5 AVC指标评判标准的确立第43-47页
        3.5.1 客观指标评判标准第43-46页
        3.5.2 主观指标评判标准第46-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 基于AVC理论的羊山村综合评价第48-72页
    4.1 区位分析第48-49页
    4.2 上位规划分析第49页
    4.3 自然条件分析第49-50页
    4.4 经济现状分析第50-53页
    4.5 居住环境现状分析第53-54页
    4.6 羊山村旅游资源调查情况分析第54-58页
        4.6.1 周边旅游资源第54-55页
        4.6.2 主要旅游资源第55-57页
        4.6.3 旅游资源总体特征第57-58页
    4.7 羊山村AVC综合评价情况第58-63页
        4.7.1 客观指标调查结果第58-59页
        4.7.2 主观指标评价结果第59-61页
        4.7.3 羊山村AVC综合得分情况第61-63页
    4.8 羊山村AVC综合得分结果分析第63-67页
        4.8.1 羊山村乡村景观吸引力分析第63-65页
        4.8.2 羊山村乡村景观生命力分析第65-66页
        4.8.3 羊山村乡村景观承载力分析第66-67页
    4.9 基于AVC理论的羊山村三力提升策略第67-71页
        4.9.1 羊山村景观吸引力提升策略第68-69页
        4.9.2 羊山村景观生命力提升策略第69-70页
        4.9.3 羊山村景观承载力提升策略第70-71页
    4.10 本章小结第71-72页
5 马山县羊山村乡村旅游景观总体规划第72-108页
    5.1 规划目标与定位及思路第72-75页
    5.2 总体规划第75-80页
        5.2.1 总平面规划第75-76页
        5.2.2 空间结构规划第76-77页
        5.2.3 功能分区第77-78页
        5.2.4 景观结构第78-79页
        5.2.5 交通道路规划第79页
        5.2.6 土地利用规划第79-80页
    5.3 专项规划第80-88页
        5.3.1 给水工程规划第80-81页
        5.3.2 排水工程规划第81-82页
        5.3.3 电力电讯工程规划第82-84页
        5.3.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84-85页
        5.3.5 旅游标识系统设计第85-86页
        5.3.6 乡村建筑风貌规划第86-88页
        5.3.7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88页
    5.4 绿地系统规划第88-91页
        5.4.1 绿地系统原则第88-89页
        5.4.2 “面”植物绿地规划第89页
        5.4.3 “线”植物规划第89-90页
        5.4.4 “点”植物规划第90-91页
    5.5 详细景观节点规划第91-100页
        5.5.1 生态攀岩区第92-94页
        5.5.2 水域休闲区第94-96页
        5.5.3 山地度假区第96-99页
        5.5.4 农耕田园区第99-100页
    5.6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第100-104页
        5.6.1 旅游活动设计第100页
        5.6.2 产业融合规划第100-101页
        5.6.3 旅游业态规划第101-102页
        5.6.4 旅游形象设计第102-103页
        5.6.5 农户增收策略第103页
        5.6.6 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第103-104页
    5.7 经济技术指标与投资估算第104-107页
    5.8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6 结论与讨论第108-111页
    6.1 结论第108-109页
    6.2 讨论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图表目录第115-118页
附录第118-160页
    附录Ⅰ第118-122页
    附录Ⅱ第122-124页
    附录Ⅲ第124-160页
致谢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胡仲弓詩歌注
下一篇:基于BIM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