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论文

当事人对“AI”心理咨询的知觉和体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问题提出第12页
    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5页
    2.1 人工智能的概念与本研究中界定第13页
    2.2 社交机器人的概念、应用和效果第13-14页
        2.2.1 社交机器人的概念和种类第13-14页
        2.2.2 社交机器人的应用和效果第14页
    2.3 人与社交机器人的关系研究第14-17页
        2.3.1 人对社交机器人的态度研究第14-15页
        2.3.2 人与社交机器人的情感联结第15-16页
        2.3.3 人-人与人-机的对比研究第16-17页
    2.4 人与社交机器人互动的影响因素第17-19页
        2.4.1 共情第17-18页
        2.4.2 时间第18页
        2.4.3 有无形体第18-19页
    2.5 人机关系相关理论及其研究第19-22页
        2.5.1 恐怖谷第19页
        2.5.2 媒体等同第19页
        2.5.3 拟人化第19-20页
        2.5.4 心智感知第20-21页
        2.5.5 理论研究评述第21-22页
    2.6 人工智能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第22-23页
    2.7 人机关系的研究与测量方法第23-24页
        2.7.1 人机关系的研究方法第23页
        2.7.2 人机交互的评估与测量第23-24页
    2.8 问题提出第24-25页
        2.8.1 以往研究的局限之处第24页
        2.8.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第24-25页
3 研究方法第25-33页
    3.1 研究人员第25-26页
        3.1.1 被试第25-26页
        3.1.2 研究助手第26页
    3.2 研究工具第26-28页
        3.2.1 咨询过程和效果量表第26-27页
        3.2.2 咨询使用的微信公众号第27-28页
        3.2.3 咨询系统介绍材料(自编)第28页
        3.2.4 基于LIWC的文心心理分析系统第28页
        3.2.5 人际历程回顾访谈第28页
    3.3 实验设计第28-29页
    3.4 研究程序第29-30页
        3.4.1 预研究第29页
        3.4.2 正式研究第29-30页
    3.5 分析方法第30-33页
        3.5.1 量化部分第31页
        3.5.2 质化部分第31-33页
4 研究结果第33-54页
    4.1 “AI”咨询师和人类咨询师咨询过程-效果的问卷结果分析第33-34页
        4.1.1 AI组和人类组在ORS前测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第33页
        4.1.2 AI组和人类组在ORS上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第33-34页
        4.1.3 AI组和人类组过程和关系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第34页
    4.2 咨询逐字稿的文本量化分析第34-36页
        4.2.1 AI组和人类组被试的咨询逐字稿字数的独立样本t检验第34-35页
        4.2.2 AI组和人类组咨询逐字稿部分特定词汇比率差异分析第35-36页
    4.3 “AI”咨询师和人类咨询师咨询过程-效果的质化分析第36-47页
        4.3.1 咨询过程分析第36-42页
        4.3.2 咨询效果分析第42-47页
    4.4 对AI应用于心理咨询和亲密关系的一般态度的质化分析第47-54页
        4.4.1 对AI应用于心理咨询的态度第48-50页
        4.4.2 对AI应用于亲密关系的态度第50-52页
        4.4.3 对AI发展的担忧第52-54页
5 讨论第54-59页
    5.1 认为咨询师是AI不影响当事人评定的咨询过程和效果第54页
    5.2 在认为咨询师是人时,当事人更多地使用“否定词”第54-55页
    5.3 质化分析:“AI”咨询与人类咨询的同与不同第55-56页
    5.4 量化与质化结果的不一致:“AI”咨询和人类咨询是否相同?第56-57页
    5.5 本研究的价值、不足及展望第57-59页
        5.5.1 研究价值第57-58页
        5.5.2 研究不足第58页
        5.5.3 研究展望第58-59页
6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附录第66-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德身份对竞争-合作关系中个体共情的影响--来自脑电的证据
下一篇:自我控制对网络闲逛行为的预测作用--基于双系统模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