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新能源汽车 | 第18页 |
2.1.2 市场失灵 | 第18页 |
2.1.3 政府失灵 | 第18页 |
2.1.4 公共政策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2.1 政府干预理论 | 第19页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9-20页 |
2.2.3 政府扶持与市场的关系理论 | 第20页 |
2.3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现状及政府政策 | 第22-32页 |
3.1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现状 | 第22-25页 |
3.1.1 新能源汽车产业概况 | 第22-23页 |
3.1.2 商业运营模式 | 第23-24页 |
3.1.3 充电桩基础建设情况 | 第24-25页 |
3.1.4 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 | 第25页 |
3.2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府政策 | 第25-31页 |
3.2.1 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 | 第25-27页 |
3.2.2 广州市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政策 | 第27-29页 |
3.2.3 政府在推广应用中的作用 | 第29-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32-50页 |
4.1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32-33页 |
4.2 影响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的理论模型 | 第33-34页 |
4.3 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4.3.1 个人认知因素 | 第34-35页 |
4.3.2 车辆技术性能因素 | 第35页 |
4.3.3 货币优惠因素 | 第35页 |
4.3.4 优先权激励因素 | 第35-36页 |
4.3.5 基础设施建设因素 | 第36页 |
4.4 问卷设计 | 第36-37页 |
4.5 问卷调研 | 第37页 |
4.6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4.6.1 样本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4.6.2 环保意识程度分析 | 第38页 |
4.6.3 新能源汽车了解程度分析 | 第38-39页 |
4.6.4 优先购买本地品牌汽车意愿 | 第39页 |
4.6.5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 | 第39-40页 |
4.6.6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 第40-42页 |
4.6.7 阻碍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因素 | 第42-43页 |
4.7 问卷调查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4.8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4.8.1 政府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4.8.2 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4.9 调查结果对制定政策的作用意义 | 第48-49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中政府引导作用的完善措施 | 第50-55页 |
5.1 公共政策对于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意义 | 第50页 |
5.2 政府干预与市场资源配置的边界 | 第50-51页 |
5.3 完善政府引导政策的建议 | 第51-54页 |
5.3.1 加强扶持本地企业创新技术,提高竞争力 | 第51-52页 |
5.3.2 优化货币补贴形式 | 第52页 |
5.3.3 丰富优先权激励手段 | 第52-53页 |
5.3.4 加大充电设施建设扶持力度 | 第53页 |
5.3.5 引导创新商业模式 | 第53页 |
5.3.6 强化对传统汽车的约束手段 | 第53-54页 |
5.3.7 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 第54页 |
5.3.8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 第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件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