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农田管理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11-14页 |
1.2.2 氮素的挥发和淋洗损失 | 第14-15页 |
1.2.3 农田氮素去向和N_2O排放来源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4 Meta分析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氮素损失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自然因子及农田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meta分析 | 第19-38页 |
2.1 引言 | 第19-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2.1 数据获取 | 第20页 |
2.2.2 总温室气体平衡的计算 | 第20页 |
2.2.3 自然因子 | 第20-21页 |
2.2.4 农田管理措施 | 第21-22页 |
2.2.5 Meta分析运行方法 | 第22页 |
2.2.6 回归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2-34页 |
2.3.1 自然因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22-24页 |
2.3.2 施氮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24-28页 |
2.3.3 秸秆还田、有机肥及缓控释肥施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4 耕作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30-34页 |
2.4 讨论 | 第34-37页 |
2.4.1 华北平原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 第34页 |
2.4.2 自然因子对华北平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3 农田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35-37页 |
2.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施氮和秸秆还田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氮库影响的长期定位研究 | 第38-59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3.2.1 试验区域与试验地概况 | 第39-40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3.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1-44页 |
3.2.4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44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4-57页 |
3.3.1 N_2O及CH_4排放通量 | 第44-47页 |
3.3.2 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 | 第47-49页 |
3.3.3 2013-2016年间N_2O累积排放量及CH_4累积吸收量 | 第49-51页 |
3.3.4 2013-2016年间总温室气体平衡及作物产量变化 | 第51-53页 |
3.3.5 NH_3挥发量及排放系数 | 第53-55页 |
3.3.6 2009-2016年间施氮和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储量变化 | 第55-57页 |
3.4 讨论 | 第57-58页 |
3.4.1 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的最优管理措施 | 第57-58页 |
3.4.2 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下的土壤氮库变化 | 第58页 |
3.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下N_2O排放来源研究 | 第59-71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4.2.1 试验地概况 | 第60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60页 |
4.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60-61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4.3.1 N_2O排放特征 | 第62-64页 |
4.3.2 CO_2排放特征 | 第64-66页 |
4.3.3 N_2O的排放来源 | 第66-68页 |
4.4 讨论 | 第68-70页 |
4.4.1 N_2O排放的持续时间 | 第68-69页 |
4.4.2 N_2O排放的来源 | 第69-70页 |
4.4.3 秸秆还田对N_2O排放及其来源的影响 | 第70页 |
4.5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下氮素去向及损失研究 | 第71-85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5.2.1 试验地概况 | 第71-72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72页 |
5.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2-73页 |
5.2.4 数据分析 | 第73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73-83页 |
5.3.1 NH_3挥发通量及累积排放量 | 第73-75页 |
5.3.2 整季肥料来源N_2O累积排放量及排放系数估算 | 第75-76页 |
5.3.3 土壤剖面无机氮变化 | 第76-79页 |
5.3.4 收获期土壤剖面氮储量及来自肥料的比例 | 第79页 |
5.3.5 作物生物量及对肥料氮的吸收 | 第79-82页 |
5.3.6 当季肥料氮去向 | 第82-83页 |
5.4 讨论 | 第83-84页 |
5.4.1 华北平原长期氮肥施用下的肥料氮损失 | 第83-84页 |
5.4.2 秸秆还田对肥料氮的固定作用 | 第84页 |
5.5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86页 |
6.3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附录 | 第107-119页 |
个人简介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