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盾构泥膜形成因素及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泥膜形成研究方面 | 第11-12页 |
1.2.2 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研究方面 | 第12-14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泥水盾构失稳的屈服准则及分析方法 | 第16-25页 |
2.1 泥水盾构开挖面失稳形式 | 第16-17页 |
2.2 破坏准则与隧道失稳分析方法 | 第17-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泥膜形成试验与因素分析 | 第25-40页 |
3.1 泥膜形成原理分析 | 第25-26页 |
3.2 试验目的和装置 | 第26-28页 |
3.2.1 试验目的 | 第26-27页 |
3.2.2 试验装置 | 第27-28页 |
3.3 泥浆配制试验材料 | 第28-30页 |
3.4 测量的数据 | 第30-31页 |
3.5 试验方案 | 第31-32页 |
3.6 试验结果 | 第32-38页 |
3.6.1 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3.6.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数值模拟开挖面稳定性分析 | 第40-52页 |
4.1 工程实例计算 | 第40-44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40-43页 |
4.1.2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 第43-44页 |
4.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 第44-47页 |
4.2.1 自然条件下土层位移情况 | 第44-45页 |
4.2.2 开挖隧道后土层位移情况 | 第45页 |
4.2.3 初始支护压力大小及衬砌位移情况 | 第45-46页 |
4.2.4 逐渐减小支护压力时失稳情况 | 第46-47页 |
4.3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及实例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4.4 基于理论计算的极限支护压力比研究 | 第48-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极限支护压力比敏感性分析 | 第52-68页 |
5.1 改变开挖距离隧道稳定敏感性分析 | 第52-55页 |
5.1.1 开挖距离3m隧道稳定敏感性分析 | 第52-53页 |
5.1.2 开挖距离5m隧道稳定敏感性分析 | 第53-54页 |
5.1.3 开挖距离敏感性分析 | 第54-55页 |
5.2 改变埋深隧道稳定敏感性分析 | 第55-58页 |
5.2.1 埋深15m隧道稳定敏感性分析 | 第55-56页 |
5.2.2 埋深20m隧道稳定敏感性分析 | 第56-57页 |
5.2.3 改变隧道埋深敏感性分析 | 第57-58页 |
5.3 改变内摩擦角隧道稳定敏感性分析 | 第58-61页 |
5.3.1 内摩擦角为30°隧道稳定敏感性分析 | 第58-59页 |
5.3.2 内摩擦角为45°隧道稳定敏感性分析 | 第59-60页 |
5.3.3 改变内摩擦角敏感性分析 | 第60-61页 |
5.4 相邻隧道开挖时土层及衬砌变形分析 | 第61-66页 |
5.4.1 双洞隧道开挖模拟步骤 | 第61-62页 |
5.4.2 双洞隧道开挖模拟成果 | 第62-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考虑渗流的掌子面稳定性研究 | 第68-78页 |
6.1 泥浆渗透模型参数 | 第68-69页 |
6.2 渗透模型分析步骤 | 第69-70页 |
6.3 渗透系数影响下隧道稳定性分析 | 第70-73页 |
6.4 渗透时间影响下隧道稳定性分析 | 第73-74页 |
6.5 泥浆压力影响下隧道稳定性分析 | 第74-7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8-80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